胡楊早就注意到,見齊宏業尷尬,笑道:“不怎麼值錢,國產的掛鐘,雜牌貨,加上做工比較粗糙。你們聽聲音,雜音多,一般製作精密的,都不會這樣。”
他說得比較直白,也不怕得罪這家人。而且,經過剛才的事,相信這個村子裡,也沒有誰會為難他。
“以前,我就和大家說過,鐘表收藏的原則。不是說國產的不值錢,但得看製作,而且有沒有紀念意義的等。一枚鐘表,影響它的價值的因素有很多。”
就拿掛鐘來說,不同材質的老掛鐘產品價格不儘相同,而且各類產品的報價也是不儘相同,尤其是老掛鐘,市場報價非常高,例如一款進口北美端木的老掛鐘顯得十分有質感,立體生動同時又富有層次感,掛鐘工藝從十九世紀開始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市場報價在萬元左右。
而國產的而言,紅木掛鐘被認為是經典設計之一,紅木掛中等工藝講究,古色古韻,展現出高端大氣的風格,而且此類掛鐘產品也是有著時光所淬煉出來的優雅迷情,吸引了很多收藏掛鐘愛好者的關注。
拋開製作的材料,還有一個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藝。
掛鐘被認為是工藝品的傳承,同時它能夠集結了眾多不同的工藝設計。工藝難度越高,越精密的,自然越值錢。
那主人家聽到胡楊這麼評論,沒有什麼不喜,甚至連尷尬的表情都沒有,好像自己剛才說的話一點不打臉一樣。
“哈哈!小哥好眼光。國產的肯定沒有西洋的鐘表好。”
得!是個厚臉皮的。
“也不能這麼說,但鐘表這玩意本身就是西方先弄出來的,沒有人家的好,倒也沒什麼可氣餒的。事實上,西洋鐘表在明朝就已經出現,清朝幾位皇帝還是鐘表的狂熱粉絲。”胡楊跟大家說道。
根據記載,西洋鐘表最初傳入中國是在明朝後期,萬曆二十九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兩隻“自鳴鐘“進獻給了明神宗。這是紫禁城之中最早的鐘表,從此以後,西洋傳教士以鐘表為工具,和中國上流社會的皇親貴胄結交。
在清朝,西洋鐘表在中國的早期普及,和清朝皇帝們的關注和興趣密切相關。康熙對西方的科學技術非常感興趣,後來還在宮中設置了專門的鐘表作坊,邀請西洋的技師維修和仿製這些鐘表。
雍正、乾隆、嘉慶三位皇帝繼承了康熙對鐘表收集的癡迷,收集的鐘表數量增多、品種各異。
他們甚至定下了“隨侍鐘表“這個概念,在皇帝活動的天壇、圓明園、熱河避暑山莊都放置了鐘表,乾隆出巡之時,甚至要帶上數枚鐘表。
“所以,在當時,鐘表在中國不是什麼稀奇玩意,鐘表在中國的發展也很早。甚至說,當時世界上最珍貴的鐘表幾乎都在中國。”
大家一聽,差點笑尿。
尼瑪!這要是讓西方人知道,會是怎樣的感想?
但大家也很好理解胡哥的話,畢竟當時中國的皇帝感興趣,要弄肯定是弄最好的,集一國之力,試問其他國家怎麼玩?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清朝的幾位皇帝,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鐘表收藏家。你們以後有機會看到乾隆他們的收藏,就知道什麼才是奢華至極的鐘表。”
說完,胡楊還是歎了口氣:“乾隆這些皇帝,對西洋的東西好像都有興趣,但他娘的全為了享樂,人家的其他技術要是學會一成,哪怕隻有半成,也不至於清朝末年這麼狼狽。”
好吧!直播間的觀眾又開始罵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