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想了一下,這玩意當初自己買的時候,是多少錢來的。片刻之後,他沒有馬上回答柰子,而是翻了一下,從裡麵翻出一本老書。
準確來說,他買的是這本書,那張信紙,隻是從裡麵翻出來的。
“你喜歡的話,那就送你好了。那張信紙,本來就是附送的,沒花錢。”男人,總得大氣一點。
見柰子要說話,胡楊也開口:“既然鐘兄弟這麼說,那你就自己留著吧!雖然這書法字體很不錯,看上去是女子所寫,但終究沒有名氣,價值不高,沒必要談錢了。”
得!既然胡哥都這麼說,柰子隻好收下,然後跟鐘文秋道謝。
胡楊接過鐘文秋翻出來的那本書,這本書沒有書名,翻開一看,裡麵的內容都是抄錄的,寫的是如此治水等水利方麵的知識,甚至出現圈圈點點的內容,被劃了重點。
很顯然,這是一位治水官遺留下來的。很可能,這本手稿已經被其他人得到過,因為上麵劃重點的方式不一樣,有好幾種。
可見,這本治水要綱,在古代應該是有可取之處,才會被人所借鑒。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疆域麵積廣大,自然氣候種類豐富。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是水患災害頻發地區。所以,在古代當官,治水算是當官的必修課之一。
從最遠古時期的大禹治水,到秦始皇挖靈渠,到李冰父子搞得都江堰,到楊廣開京杭大運河……一直到近代的南水北調工程,中國人的水利工程,從來沒有停止過。
胡楊匆匆翻了一遍,看到了幾個印,是清朝幾位治水官留下的,甚至有一位留下了評價,標明了這本手稿的原主。
“原來是潘季馴的手稿,那還挺有價值的。”胡楊笑道。
大家疑惑地看著胡楊,潘季馴?是誰?沒聽說過呀!
鐘文秋和他的家人則是高興,不管是誰,隻要值錢,那就不虧,甚至有可能大賺,這就夠啦!
“潘季馴可以說是明清兩代最出名的水利官,或者說水利工程師。他提出來的一些治水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哪怕到了今天,或許我們還在運用。”胡楊告訴大家。
這人奉三朝簡命,先後四次出任總理河道都禦史,主持治理黃河和運河,前後持續二十七年,為明代治河諸臣在官最長者,留下了不少的著作。
潘季馴四次治河的成績是顯著的,特彆是束水攻沙論的提出,對明代以後的治河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就連到了清朝,幾代的皇帝都對他的治水觀念讚歎不絕,十分認同,給予高度的褒揚,罕見沒有黑前朝,就可見他的厲害。
胡楊覺得,在河患十分嚴重、河道變遷頻繁的明代,潘季馴能針對當時亂流情況,提出束水攻沙的理論,並大力付諸實踐,是一種超越前人的創舉。
“這本手稿,還留下了幾位清朝名人的印章,屬於珍貴手稿,轉手的話,五萬以上應該是可以的。當然,這種東西,也比較難定價,遇到喜歡的人,可能會給比較高的價格收藏。”胡楊說道。
得!這回,鐘父鐘母對兒子的尋寶大業沒意見了。這一件東西,已經遠遠回本,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