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從左到右的款識(2 / 2)

胡楊開口道:“你這一件葫蘆瓶,看款識,大清乾隆年製。說明,這是乾隆時期的物件,者不難理解吧?”

那幾位買家紛紛點頭,此時,其他人也紛紛走過來圍觀,隻有那個光頭忐忑不安。而想要用視頻爆料的那個男人,手機被光頭弄到淤泥裡麵,挖出來後,發現已經用不了,忍不住怒視光頭。

“那大家應該知道,清三代葫蘆瓶的風格嗎?”

見不少人都搖頭,胡楊接著說道:“康熙時期挺拔、遒勁,雍正時期含蓄、細膩,乾隆時期繁縟、迤邐。

你們再看看這隻瓶子,器表通施檸檬綠釉,釉色明快勻厚且有細密橙皮紋,其上以粉彩描繪各色折枝花卉如芙蓉、彩菊、玉蘭、芝蘭、海棠、紅梅、石竹等,不一而足、錯落有致,望之如天花散落、紛揚而下,間或彩蝶落於花尖、平添生趣。

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淡雅、清新,這根本就不是乾隆時期的風格。”

“難道,乾隆時期就完全沒有這種風格的存在?”有人問道。

總感覺,胡楊的分析不夠嚴謹。就像是八零後九零後的殺馬特發型,難道人家零零後不能玩?總會有那麼幾個奇葩吧?

胡楊聽了,笑道:“你說得也沒錯!是不能完全否定。

大家不妨再看看這裡,還是這個款識。一般來說,我們看到的,很多都是六字楷書款,少見篆書款和草書款,字體雄健有力,端莊工整,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

但你們看看這一件的,草書款,它的讀法,是從左到右的。這是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大家都知道,古代無論是寫字,還是讀書,都是從右到左。

我們現在從左到右,是近代才發現的事情。”

如果按照古代的寫字習慣,在今人看來,寫字的右手總是把已經寫好的文字給掩蓋住,而且右手腕或者衣袖還會把未乾的墨汁碰糊。

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

我們現在的書寫習慣,準確來說是受到西方的影響,算是從西方傳進來的。

阿拉伯文、希伯來文都是從右向左書寫的,據說這與古代人在石頭上刻字有關。對於一般人來說,左手拿釺子,右手拿錘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從右向左的。

聽到胡楊這個分析,大家頓時恍然大悟,不再懷疑這件東西是假的了。

說到底,這幾個買家也沒什麼本事,這款識是很容易就能看出破綻的,但他們都沒有注意到。

光頭凶狠地看向胡楊,要不是這裡人多,說不定胡楊就是剛才那個人的下場。

胡楊卻絲毫不懼:“怎麼?也想要打架?你不妨試一試,我能讓你進去蹲個十年不出來,你信不信?”

光頭不是傻子,也能看出胡楊的身份不一般,看一個人的氣質,還是能看出一點本質來的。他對平民頭可以肆無忌憚,但知道一些人是他不能招惹的,敢怒不敢言,不敢真的報複。

再加上,一時間他在這裡被人喊打喊殺,隻能連那個瓶子都不要,灰溜溜跑路,生怕被圍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