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沒老。”周母語氣淡然。
梅氏牽著孩子,推了推,“叫祖母。”
孩子上前,周母的神情緩和了許多,周老大見狀,微微安心,又問,“剛到村裡就聽說老四家招了賊,人沒事吧?”說著就去了後院。
“沒事。”李青荷倒了茶水出來。
梅氏接過,笑道,“弟妹,這段時間麻煩你了。”
“不麻煩,應該的。”李青荷確實不覺得麻煩,應該是周母照顧他們才對。
“你越是這麼說,我心裡越難受。”梅氏摩挲著手中的茶杯,她的手指上和手腕上確實戴了金鐲子,就連頭上都戴了一隻銀釵。
這麼一注意,突然發現她身上的衣衫也不算細布,而是緞子,就是孩子身上的衣衫,也隱隱泛著紋路。方才周老大雖然一身細布,卻是新的。
和當初確實大不相同了。
“娘要是願意,可以隨我們去鎮上住,剛好那院子還有一間空房。”梅氏笑著提議。
“不去。”周母搖頭,“我還是住在鄉下,我還有地要種。”
“娘,您想差了,種地都是看天吃飯,遇上去年那樣,連種子都收不回來。”梅氏笑道,“您不如搬去鎮上,閒時幫我看看孩子。希理可是長孫,您就不想天天看著他?”
周母看了看那邊比希鈺大不了多少孩子,一看病懨懨的,這帶孩子也不是什麼孩子都能帶的。如希鈺這種,雖然是活潑了些,但睡著了就乖巧了,而且他不生病,不會平白無故的哭,整天都樂嗬嗬的。如希理這種就比較難帶了,孩子一生病他就難受,難受了就得哭,哭了之後大人就得受罪,有時候整宿都不能睡覺。
帶希鈺是高興,看著孩子活潑心裡舒服。帶希理就得擔憂,夜裡都睡不實。
見周母不說話,梅氏垂眸看著手上的戒指,轉啊轉的,“娘,我也跟您說實話,我們以後是不打算回村裡住的,住在鎮上,希理再過兩年還能給他送去讀書。承文是長子,他確實該給您養老,但若是您不願去鎮上,我們就隻能……讓幾位弟弟多代勞了。畢竟,你也不是隻有他一個兒子,對吧?”
“就像是前些日子秋收,忙是真的,但我們也忙。您要是年紀大了乾不動了,那我們肯定要想辦法幫您秋收。但您今年也才四十多,而且家中還有這麼多弟弟。那日您跑去鎮上,沒說幾句話說走就走,我們也是後來您走了之後才知道您生氣了。”梅氏語氣平靜,“往後您有什麼事直說,彆讓我們猜,猜不準您更生氣,氣壞了身子可怎麼好?”
李青荷站在一旁聽著,越聽越不對味兒,怎麼梅氏話裡話外,還是周母的不對了呢?
這夫妻倆去鎮上一去半年不回,家中確實有其他兄弟,但不能說其他兄弟在,他們就可以完全不回來,直接撒手不管吧?
鎮上又不是縣城那麼遠,半個月回來一次總做得到的。那秋收的時候他們確實忙,但完全可以花銀子請一個人回來幫周母乾活,人沒到,心意到了,周母也舒坦了。
其實她不好當著周母的麵指責他們兩人的,周母如今是住在她這裡的,萬一說得多了周母得自己也嫌棄她就不好了。
“是,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周母鬆開希理,重新去李青荷懷中抱起希鈺,“天色不早,你們回吧。明早上還得起早做豆腐呢,不耽誤你們了。”
一看她那模樣,確實又生氣了。
周老大從後院轉出來,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情形,“娘,今日我們帶了馬車來,特意接您去鎮上住。”
“不去。”周母擺擺手,直接進門了。
周老大愕然,看向跟他一起從後院出來的周承康,壓低聲音問,“你覺不覺得自從五妹出嫁之後,娘的脾氣越來越怪。”
這個應該也算一點的原因,但最大的問題應該是老大長期不回來。
當下都是長子養老,其餘兄弟送些孝敬,其實現如今已經分家,五妹也已出嫁。論起來,周母確實應該跟著他過日子了。
“我沒感覺到。”周承康隨口道,“娘不樂意去,就住我家吧,順便還能幫我看看孩子。”
然後,那兩人就真走了。
李青荷站在門口目送馬車走遠,不知何時周母已經站了出來,歎息道,“果然是……人老了遭嫌棄。”
“娘,我可沒嫌棄您。”李青荷坦然道,“您要是願意,把你老房子東西搬過來,以後就在這住,我絕對不攆你走。”
作者有話要說: 晚上見。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