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幾日,張洛依往潛邸遞了張帖子,說是想帶著娘家小姑子過來拜訪一下宋清月。
大嫂要來,宋清月當然歡迎。至於張家那位夫人,宋清月想了想也明白了。
張家大公子兩年前中了進士,成績不錯,二甲靠前,在翰林院當了兩年庶吉士。
如今借著妹妹夫家的東風,順利勾搭上了李昭,現在又成了晉王殿下身邊親近的謀臣之一。不過現在的張大公子還說不上什麼話,或者說,很多時候想法跟李昭的想法差太遠,不像宋辰旭,似乎總能跟大殿下想到一處去,想問題更深也更周全。可宋辰旭比張瑞明小了整整六歲!張瑞明自知智謀上確實比不過宋辰旭,可心裡還是止不住憋著一口氣。
無論男人是個什麼心思,姚氏是個善良又單純的女人,宋清月很喜歡她,還送了她一對水藍色冰種玉石的耳墜子。
現在這玉石幾乎成了一種象征,代表了晉王妃的認可。
張瑞明回到家中,看到夫人的耳墜子簡直欣喜若狂!
這邊姚氏還在煩惱要給晉王妃還個什麼禮呢!
這對耳墜子可實在有點貴重,關鍵是有價無市,想買也沒地方買去,好貨都被李昭給壟斷了。
“夫君,你說我回個什麼禮好?”姚氏將自己嫁妝裡頭最貴重的一箱東西從庫房裡搬了出來,挑了半天也沒挑出個滿意的。
張瑞明道:“你嫁妝裡那點東西可拿不出手。晉王妃什麼沒有?大殿下怕是把能給的全給她了。前些日子我去潛邸就瞧見她腦袋上隨便簪著的一根玉簪子,紫的,又水又潤,一點雜色也不帶。這樣的好東西,彆人家放在箱底,不到重要的日子哪裡願意拿出來戴。那天瞧著那位晉王妃頭也沒梳就來了,真是可不缺好東西。”
“那怎麼辦?”姚氏犯難了,“我總不能接了人家的禮,什麼都不回吧?”
張瑞明給她出主意:“不若就把你太爺爺做的那把小凳子送去給王妃?”
“那哪兒行?用過的東西!”姚氏震驚。
張瑞明翹著腿,暗自琢磨著:“我覺得行。那小凳子構思巧妙,還是金絲楠木做的,從你太爺爺傳給你爺爺,又從你爺爺那兒傳給你母親,你母親又傳給你。那就是傳家寶,怎麼不行?說不準王妃還會覺得過於貴重,不敢收呢。”
姚氏耳根子軟,張瑞明跟她分析一通,儘管心裡打著鼓,可過了三日還是拿著祖傳的嬰兒椅送去潛邸了。
出乎姚氏的意料,宋清月見了那小椅子竟然真的喜歡得不行。
這小椅子豎著放是個帶桌板的嬰兒椅,橫著擺可以變成一個搖搖木馬!
宋清月圍著小椅子左看右看,有點愛不釋手。
姚氏這才很不好意思地告訴宋清月這是家裡從太爺爺那兒傳下來的,經了好幾手了,是用過的舊東西:“太爺爺喜歡木雕,有時候也會自己做點小玩意。”
這麼一說,宋清月果然將這小椅子視為“傳家寶”,嚇得不敢收了。
姚氏連忙道:“您就收下吧,我們家孩子都大了,用不著了,也是我跟小世子有緣,瞧著他怪喜歡的。”
宋清月笑起來,她也確實對那小椅子歡喜得不行,立刻跑去庫房裡翻箱倒櫃,最後找出兩隻成色極好的玉佩,說是給姚氏的一雙兒女,一人一隻,接著又送了姚氏好幾批不算逾製的布料。
姚氏有點受寵若驚地將那些東西捧回家。
張瑞明一瞧,樂壞了,得意地道:“我就說晉王妃會喜歡。對了,那什麼養濟院,你找個機會問問王妃,能不能一起做,咱也捐點銀子,娘娘肯定更高興。”
晚上白姨娘的丫頭過來尋張瑞明,說是姨娘身子有點不舒服。
張瑞明有些不耐,讓姚氏給尋個大夫就把那丫頭打發了。
那日從潛邸回家之後,他一次白姨娘的屋子都沒去。張大公子在深深地反思,擺著大家閨秀出身的夫人不親近,去寵愛一個沒用的婢女,他覺得自己是腦子進水鬼迷心竅了。
~
時間進入六月,天氣漸漸熱了起來。
關於宋建鳴的處置,以及稅改是否繼續執行,朝堂上依舊沒有一個定論,各方勢力也都還在掰腕子。
李昭去宋府找宋建鳴深談了一次。
其實宋建鳴自己早就有暫時隱退一段時間的想法了。
從開始大力推行稅改、打壓宋家嫡支的時候,他就想到有這麼一天了。
所以他對於李昭的安排表現得很平靜,也知道這次隱退隻是暫時的。
那麼接下來,選擇好一個接替人選就是重中之重。
宋建鳴一邊給李昭倒茶,一邊道:“前幾日張仲翔倒是往我這兒來了一趟,接著他夫人也來了。”
李昭笑:“張大娘子最近算是咱們潛邸的常客,把月兒哄得開開心心的,還說要一起辦養濟院。”
宋建鳴問:“殿下以為張仲翔如何?”
李昭不答反問:“嶽父大人可是心裡有更好的人選了?”
宋建鳴有些傷腦筋地歎口氣,嘬了好兩口茶才悠悠道:“殿下以為,陸文山如何?”
李昭放下茶杯大笑出聲——想到一塊去了!
工部侍郎陸文山這個人,辦事一根筋,還沒有眼力見,很多時候都挺討厭的。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剛直不阿,這個人幾乎挑不出錯來,而且腦子好使,細心,辦事能力極強。
而且陸文山是個十分激進的稅改支持派。
最重要的一點,陸文山這個一根筋的家夥太會得罪人了,常常得罪了人還不自知,日後想要再把宋建鳴重新推上去,隻會順風順水,大受歡迎。
~
宋清月出月子之後又修養了半個月。
她趁著坐月子的時候,除了編寫新的算學書之外,還做了一份今年開辦新的養濟院的計劃。她打算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在宣府、保定府、真定府、河間府、德順府、濟南府、青州府、兗州府、大同府以及太原府十處開辦養濟院。
小學倒不是不能建,主要問題是老師還沒到位。
認字的先生不缺,可算學老師缺得厲害,她不能把自己身邊的丫鬟全派出去,她身邊也是需要人的。宋清月打算等昭月小學的第一批學生畢業,就把他們派去各地當老師。
雖說這年頭的人不愛背井離鄉出遠門,不過到時候宋清月打算幫老師們把屋子提前安置好,再加上一個月五兩銀子的月俸,她就不信沒人願意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