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眾臣身體微微一僵,滔滔不絕的抵製頓時啞然。
呂後絲毫不意外他們的反應。
他們與項羽不同,並非六國貴族之後,他們大多出身於農民,代表著農民的利益,所以當陳勝吳高振臂一呼,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便讓他們揭竿而起,哪怕遇到項羽時一敗塗地,他們也可以從頭再來。
——他們本就是一無所有的農民,敗一次兩次有什麼重要的?隻要最後那一仗打贏了就好。
本著這種信念,本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信念,他們約法三章,與民秋毫不犯,終於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項羽,也終於將九州天下進收於手。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句話,如果沒有民心所支持,他們根本不可能戰勝項羽,更不可能打下漢家江山,也正是因為如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不可否認。
——那是他們的立國根本,更是天下民心所向。
“看來你們還記得這句話。”
呂後頷首,似是頗為滿意,“既然記得,又為何阻擋我推行科舉製度?”
“這......”
“臣並非阻止娘娘推行新法,而是......而是百姓民智未開啊!”
“是啊,娘娘,百姓連大字都不識幾個,如何能當官議政?”
“不錯。他們連公告都看不懂,又如何能科舉考試?”
“娘娘,百姓不止民智未開,溫飽問題更不曾解決。”
大臣們的聲音一聲蓋過一聲,蕭何猶豫片刻,出列說道,“依老臣之見,當務之急應是輕徭薄稅,與民休養生息,待百姓吃飽穿暖之後,再提科舉製度仍是不遲啊!”
張良眉頭微動。
眾大臣連忙跟著附和,“丞相此話甚是有理。”
“娘娘的當務之急是讓百姓吃飽肚子,而不是讓他們學著當官。”
“丞相的確言之有理。”
呂後斂著衣袖,挑眉瞧了一眼低頭垂眸的蕭何,“但九州百姓皆吃不飽穿不暖嗎?隻怕未必。”
“吃不飽穿不暖便代表沒有學識嗎?也未必。”
“連飯都吃不飽,怎麼可能有學識?”
“娘娘縱然想推行科舉,也該這般——”
“論打仗,論功勞,在座之卿何人能與淮陰侯相較?”
呂後打斷大臣的話,“而淮陰侯的出身又如何?是貴族之後,還是富甲一方?”
“他的出身可曾影響他的排兵布陣?”
“......”
簡直強詞奪理!
——世上能有幾個淮陰侯!
“娘娘,尋常人豈能與淮陰侯相較?”
大臣不屈不撓,“華夏千年曆史,也隻出了一個淮陰侯,娘娘想在九州再尋一個淮陰侯,隻怕不易。”
“淮陰侯不易,那絳侯呢?舞陽侯呢?又或者說梁王彭越?”
張良皺眉出列,“這些人哪個出身顯貴?哪個在跟隨陛下之前便能吃得飽穿得暖?”
大臣被噎得一窒。
“說句你們不愛聽的話,我大漢本就是一幫泥腿子打了天下,除卻留侯與後來歸降陛下的幾位功臣,又有幾人家世顯赫,家中奴仆成群?”
張良開口,呂後順著他的話往下說,“莫說奴仆成群了,隻怕更多的是連肚子都吃不飽,可這又影響到你們什麼了?你們不一樣跟隨陛下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被呂後當眾掀老底,眾臣們臉上有些不自在。
當然,也有那些性格豪邁的,心思淺,容易被說動,聽完呂後的話,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大大咧咧選擇支持呂後,“娘娘說得是,咱們不能因為百姓家境貧寒就瞧不起百姓。”
“咱們都是從百姓裡走出來的,瞧不起他們就是瞧不起自己。”
“正是這個道理。”
呂後的二哥呂釋之見有人讚同呂後的話,這才敢開口,“百姓之中不乏能人之士,若能將那些人收攏朝堂,為國所用,對百姓來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建成侯言之有理。”
蕭何微拱手,“而今大漢坐擁九州四海,地域何其遼闊,若隻靠我們這些官員來治理,怕是不夠的,倒不如在百姓之中擇優而錄,以百姓治百姓,興許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
其他大臣臉色微變。
蕭何乃百官之首,與他們向來同心同德,可今天卻突然支持呂後,對他們來講無疑是一種背叛。
可,科舉若開,便意味著所有人都有當官的可能,他們跟隨陛下出生入死換來的榮華富貴又算什麼?
——憑什麼他們九死一生才能換來的東西,後人動動嘴皮子就能獲得?
“丞相說得好聽,可這九州天下的百姓也隻出了我們這群人,可見戰將與能臣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更不是所有百姓都具備的東西。”
“丞相萬萬不可。”
“陛下臨行前將國事托付您與娘娘,可不是讓您萬事都由著娘娘的。”
大臣們圍攻蕭何。
呂後有些意外。
這位大漢丞相素來左右逢源滑不溜秋,莫說在大臣與她之間了,就連她與陛下之間他都是四平八穩的,從不偏向任何一人,且性格比較保守,在事情沒有出成效之前,他不可能表態,今日怎突然改了性子,在科舉製度上支持她?
莫不是昨夜她走之後張良找了蕭何?
呂後看向張良,張良輕輕搖頭,呂後更加意外。
——所以,蕭何為什麼在這種事情上幫她?
她昨夜的那番話並不足以支持蕭何完全倒向她,不過是陛下已老,蕭何不得不給自己找後路罷了。
但僅限於陳平周勃一事,並不包括她推行科舉,這種堪稱開天辟地的改革,以蕭何之謹慎,在沒有看到結果之前,斷不可能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