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七百九十一章 何必作死(2 / 2)

神話版三國 墳土荒草 4807 字 8個月前

單就說,現在的情況,隻要不作死,就注定能穩步向前,然後走上世界的巔峰,陳曦這種保守的性格,注定了不能接受那種更為激進的方案,畢竟陳曦現在的施行的方案都被這個時代人認為是激進,要是換成陳曦認為激進的方案,自己還沒有把握,那不是找死嗎?

更何況理論上也不是不存在其他方案,雖說空了點。

那就是理論上存在的另一種社會變革,進入工業化的可能,但就陳曦遍觀曆史的結果,這個理論可能,看起來隻能停留在理論上。

因為這個理論實在是太空了,空到社會自我發展,人民普遍性有時間提高自我,在農耕時代自行達到中等普遍的教育水平,然後並非以提高產能為目標進行機械化,而是以人類自身降負為目標自行推廣,工具機大量普及,脫產人口在農業社會達到工業化下限。

如果說前一種工業化是資本發展逼迫社會改革,既得利益者不在乎下層百姓,必然性的會出現大量的死亡;那麼後一種則是當前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極限,水到渠成的一種自然變化。

後一種就算是因為機械化的普及,導致產能的爆發,也不會逼死非機械化的同類產業,社會發展到那種地步,普通家庭已經具備了一定對抗風險的能力。

不至於像小農經濟那樣,隨便一個自然災害,隨便一個經濟支柱被哢嚓掉就隻能全家當流民,後者就算是被機械化正麵波及,也有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如何應對。

這便是理論上的工業化方式,然而根本沒有一個農業社會是發展到自然轉變工業社會的程度,因為理論上講,農業社會的脫產人口永遠達不到自發性工業變革的脫產人口下限!

如果農業社會能兩個人供養一個脫產人口,以漢室四千七百萬的人口,能有一千六百萬人可以不事生產,然後國家平穩運轉的話,那就算是工業化了,最多是釋放更多的產能,而不會有任何的麻煩。

問題在於陳曦現在都快逆天了,脫產人口快達到了農耕文明的極限水平了,然後就算是這樣脫產人口沒到百分之七。

說句過分的話,工業化的時代,這個數據反過來,都能運轉下去,種田人數百分之七就能養活剩下百分之九十三的人口,問題在於真那麼乾的話,漢室到底有沒有那麼多地方需要這麼多人力?

怎麼可能有會有,工業化將這群倒黴孩子擠垮之後,他們的手工業,他們的農業,折本都救不了自己了,短時間之內,幾千萬沒有工作,也沒有生活的百姓肯定會亂起來。

對於國家這個層麵,一旦百姓因為生計亂起來,你陳曦來十個,荀彧來十個,百姓吃不了飯,該生撕了你,還是得生撕了你。

因而對於未來必然要走的道路,陳曦隻能默默地留下一個種子,留下一個儘可能搞到能摸到工業化底線的脫產人口。

畢竟從理論上講脫產人口比例越大,到時候進行工業化,社會變革導致的危險性就越低。

反正陳曦現在是不大可能再繼續拉高脫產比例了,再往後隻能等單個工具機這等近似生產資料,又能算作工業化基礎的玩意兒普及,逐漸拉高脫產人口了。

用陳曦的話說就是,這鍋太大,玩不轉,我上可能出事,算了算了,反正我們已經是最強了,無所謂再強了,我將種子埋下去,等到時光輪轉到那一天,自然生根發芽就是了。

陳曦這種性格注定了,不可能在山窮水儘之前,進行危險到可能波及到自身的社會變革,他更求穩,沒有絕對的把握,不會去做那種對於這個國家來講就算是完成了,也僅僅隻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理智和感性的雙方麵約束,陳曦結合自己所處的時代大背景,會努力消除那些真正影響這個時代發展的弊端,並且將漢帝國引向更為正確的路線,但想要讓陳曦冒險賭一波未來,除非是漢帝國真到了不變革就不行了那種程度,陳曦才會出手。

陳曦不傻,作為變法者,沒有他這種能維持平衡,授予各方足夠充分利益,並且協調上下層利益的能力,保證各階層利益不受到根本性損失的能力,變法者遲早死於法。

陳曦能做到這個程度,不是因為陳曦厲害,而是陳曦謹慎,並且控製著影響,又有足夠的借鑒,而工業化搞不好陳曦需要將自己的命搭上,可能都不能出現他想要的結果。

甚至搞砸了,可能連他曾經可能給這個民族留下的一切都隨之崩盤,穩穩當當走向無敵,穩紮穩打,遲早就能抵達,何必作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