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零二十二章 層麵(2 / 2)

神話版三國 墳土荒草 4846 字 2個月前

“也許從你的角度看來,各大世家在中亞的發展,不值他們消耗的那麼多的資源,甚至換成我們本土的話,將整個中亞平推了,都不至於這樣,可實際上你把那些世家放在國內,我們消失恐怕直接是上限了。”魯肅”魯肅也同樣不太認同劉曄的話。

劉曄眼角抽搐,他也知道魯肅說的是真的,各大世家如果還在國內耗著,那很多事情光是扯後腿,都夠漢室一壺喝的了。

可劉曄的意思其實是,既然那些家族出去了,沒必要再繼續給他們投資那樣規模的資源了。

就各大世家那點程度的發育,在劉曄看來根本對不起陳曦給的資源,哪怕是發育最好的袁家,在劉曄看來,那些人員交給漢室,在陳曦的統一調配之下,做的隻會比袁家更好。

“因為不可能那樣做啊。”諸葛亮歎了口氣說道,“本質上這是一個合則兩利的交易,頂多是國家拿了大頭,可要是不趁著這個機會繼續推動下去,我們大概又要滾回原來的路線了。”

並不是原來的路線不夠好,而是現在的路線諸葛亮能感受到更多的生機,換成國家乾掉那些世家,乾掉袁家,乾掉曹孫,進行大一統模式管理的話,諸葛亮估計,中亞大概率會被放棄。

甚至袁家那邊的地方也不可能按照袁氏那邊做的詳實西進計劃,在三到四代人之間拿下整個東歐。

因為理論上來講,中原本土已經足夠養育中原人了,就算是有收割的必要,恐怕也是收割了恒河流域,其他的地方對於中原人而言恐怕真的不是必要的。

曾經的楚地,對於周王室而言都不是必要的地方,後來到了秦朝才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到後來唐宋明清,更是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

可這種繁華並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一代代人開拓出來的,就跟陳曦和周瑜閒談的那樣,楚國的行為對於周王室是一種挑釁,但對於整個華夏而言,其實是百代之基。

同樣中亞那些地方也得有人來開拓,沒有那些世家處理開拓的話,漢室就算是打下來,也占不住腳的,因為對於國家而言,維持那麼遙遠駐軍的意義其實並不大,而且管理的成本太高。

最簡單的就是交州南部的九真、日南,甚至是涼州西部,益州南部的哀牢等地,實際上在東漢時期都在廷議上討論過是否放棄,理由並不是什麼打不過,東漢就算是弱了一些,但打外族也能往死了抽。

朝議時提及這個的原因更多是因為偏遠,管理成本太高,外加產出太少等等,這些理由其實和周朝年間,對於楚地的評價是一模一樣的,是因為時代的發展,讓國家的機動力變強了?楚地管理的成本不高了?大軍隨時都能開過去了?

並不是,西周的機動力和秦漢的機動力就算有一定的差彆,也不會有如此大的距離,本質上講,其實是楚地的產出足以供給,所以楚地成為了中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

這就是最為現實的一點,按照諸葛亮等人的估計,如果不進行分封的話,漢室最多一到兩代人,就會放棄蔥嶺以西,國外的土地,南部最多保留到呂宋,西南保留到恒河。

至於其他的位置,肯定是全部放棄的態度,因為管不過來。

就跟巨唐出事之後,迅速放棄了中亞地區一樣,不是他們想放棄了,而是對照產出之後,不得不放棄。

就跟袁家根本沒有精力打中亞一樣,哪怕沒有羅馬,袁譚也對於中亞沒有任何的欲望,光是一個西進開拓計劃,就足夠將袁家的幾代人耗死,隻有徹底吃下這片地方,消化近百年之後,才能有餘力去處理彆的事情。

現實不是遊戲,你用鼠標點一下,哪怕周圍全是沙子,都會有駐軍一直呆在那裡,事實上,國家管理製度也是要考慮成本的,不可能無限的往一個地區進行沉沒。

想要徹底拿下外部那些區域,最好的辦法就是有人先將那些地方建設成精華區,就跟楚王說的那句話,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將蠻荒建成沃土,然後勝利者將這片沃土繼承,自然不會放棄。

否則就現在中亞那個情況,對於漢室本土而言真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可摸著良心說,那片地方爛嗎?並不爛,純粹是當地人太菜,沒辦法建設起來,能供養一個帝國的地方,不管站在什麼角度講,都是意味著是能發展起來了。

陳曦要的是楚國,齊國,秦國這種在荒野之中開拓的家族,賠點錢不怕,因為等他們開拓成功,遲早都會還回來。

想要永久的占據某個地方,除了本身實力以外,那個地方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價值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