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版三國第四千兩百八十七章 未來的妄言
彆看羅馬現在穩坐釣魚台,那是因為羅馬尋思著漢室和貴霜的戰爭起碼能打一百年。
至於貴霜總是輸來輸去,到底能不能撐百年這一問題,怎麼說呢,從圖拉真開始,安息在羅馬手上就基本沒再贏過,結果就這安息不也撐了快一百年,而且就這還是因為安息內亂才崩的。
故而麵對貴霜當前這種局勢,羅馬其實沒多少擔心的,而且就算羅馬之前還是有所懷疑的,在貴霜給羅馬展示了什麼叫做速成練氣成罡的技術,讓羅馬人意識到貴霜的底蘊之後,羅馬就擺正了心態。
也就是說,在之前羅馬已經認為貴霜能撐個百年,結果後麵又打了缽邏耶加之戰,羅馬對於貴霜能不能撐下去已經沒任何的懷疑了。
沒錯,缽邏耶加之戰在羅馬眼中,貴霜展現出來了身為帝國的底蘊,雖說在貴霜和漢室眼裡,基本可以認為是貴霜大敗虧輸,可要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那貴霜就是雖敗猶榮。
光是奧斯文臨危受命,轉軍魂舉帝國意誌擊敗周瑜,就足夠讓羅馬人高看好幾個層次了。
還是那句話,周瑜沒翻船之前,名聲老大了,在羅馬那邊都能被尊稱一句皇帝,就這被奧斯文乾翻了,還是攜大勝之勢,被奧斯文打的損兵折將,光這一條,看戰報奧斯文起碼得是個名將。
再加上帝國意誌的出現,羅馬拿到戰報的第一反應,這不就是泰西封決戰時候,他們對安息的翻版,隻不過他們緊急加力按死了安息,而漢室很是符合邏輯的翻船了。
想想也對,他們羅馬削安息削了幾百年啊,最後那一波沃洛吉斯五世要是突出去,現在搞不好,算了都不用搞不好了,緩了五六年下來,現在鐵定帶著精銳又來和他們羅馬死磕了,而且絕對又能磕上上百年的樣子。
沒辦法,彆看泰西封一戰,安息帝國就此崩塌,隨後分崩離析,再無帝國姿態,但那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
但凡當年沃洛吉斯五世不貪,哪怕七大貴族的殘餘會損失慘重,隻要帶著阿特拉托美,巴巴克等人突出來,先撤到圖蘭平原,那麼安息依舊是一個帝國,而且是一個擁有帝國意誌,奇跡軍團,三天賦決戰兵種,軍魂,以及上千萬人口,具備文化向心力的完備帝國。
靠著軍魂的造血能力,以及當前那些在中亞表現極其良好的賊匪首腦,有沃洛吉斯五世這個大義在,五六年間就又能拉起來二十多萬建製完備的精銳,和羅馬繼續死磕了。
也正是因為詳細分析過沃洛吉斯五世在擁有了帝國意誌,軍魂軍團之後突出去會帶來多大的麻煩,羅馬才能更為清楚的意識到貴霜現在到底還有多少的牌麵。
三百萬平方公裡的版圖,三千萬的人口,有帝國意誌,有軍魂,有名將,據說海軍還搶了一個印度洋地區的支點,這是要暴斃的狀態嗎?這是要繼續打下去,打到天荒地老的節奏好吧!
這也是羅馬高坐釣魚台看樂子的原因,就貴霜現在這個有帝國意誌,有名將,有軍魂,有三天賦,還有龐大的後勤支撐和人員後備的情況,漢室怎麼可能迅速解決。
再說,他們羅馬不也沒少給貴霜提供支持,在這種多重條件綜合下,羅馬元老院對貴霜做出的最終評估就很明確了——看著挺慘,但緩過這一口氣,新一茬上來了,那又是一個百年戰爭。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 安卓蘋果均可。】
至於說連這一口氣都緩不上來,說實話,羅馬還真沒考慮過,貴霜帝國好歹是個帝國啊,這點底蘊肯定是有的,安心!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羅馬元老院進行綜合考慮的時候,還有一點,阿爾達希爾也在貴霜,這也是一個名將,一個值得羅馬招攬的名將。
說起來,當年羅馬和安息決戰的時候,羅馬這邊唯一一個給了台階,進行招攬的對象就是阿爾達希爾,一方麵是阿爾達希爾的出身並不是頂流的貴族,另一方麵則在於阿爾達希爾乾碎了十三薔薇。
後者是不是聽著很離譜,為什麼乾碎了十三薔薇,反倒要招納阿爾達希爾,這就涉及到羅馬內部政鬥問題了。
在克勞狄王朝末代皇帝尼祿倒台之後,打壓克勞迪烏斯家族就成了每一任首席元老心照不宣的事情。
當然打壓歸打壓,打死是不可能的,這家族太過龐大,真要下手太狠,過了線,挑起逆反心理,一群分家集體進行反抗,就算是羅馬首席元老也頂不住這個壓力。
畢竟這個家族已經徹底的深入了羅馬帝國的方方麵麵,每一任元老在麵對這個家族的時候都難免有些壓力。
可就算如此,打壓克勞迪烏斯家族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十三薔薇算是克勞迪烏斯家族最後保留的正統軍團,覆滅之後,元老院上下非常的憤怒,但這種憤怒是對於鷹徽丟失,而不是對於十三薔薇沒了,真正在乎十三薔薇的是克勞迪烏斯家族。
故而才有了克勞迪烏斯家族將家族青壯派往第二輔助軍團,然後在雷納托的率領下重建十三薔薇,這一過程並沒有外人插手,而在那段時間克勞迪烏斯家族積極絞殺阿爾達希爾,可惜一直沒有成功。
時間久了,其他人意識到阿爾達希爾的實力,開始嘗試招降阿爾達希爾,理由方麵極其充分,但也足以說明羅馬帝國的態度。
然而,等愷撒複活之後,羅馬就沒有再提一句招降阿爾達希爾的話,不是說不在乎阿爾達希爾的能力了,而是更為直接的,塞維魯繼承了克勞迪烏斯家族的家業,成為了新的嫡脈!
這算什麼?
就跟金刀之讖一樣,哪怕到李唐的時候,都防著劉姓,但換成劉姓當皇帝了,那當然不防了,不僅不防,還要大力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