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造船 始皇:塗塗抹抹(劃掉)大觸才是……(2 / 2)

眾大臣也是一臉驚訝。

那“肥雞”是何物啊?

究竟多肥的雞能載著人飛上天?

這也太神奇了吧!

一時間,幾乎曆朝曆代大多數人都注意到了天幕話中所說“fei/ji”,所以,究竟是怎麼上天的?!坐什麼上天的?!

但他們注定沒辦法左右天幕,隻能繼續聽下去——

【在唐朝以前,其實國內更喜歡走陸上絲綢之路,畢竟限製條件較少。】

【而且陸上絲綢之路曆史悠久,比如我們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就很有名。】

劉徹挑了挑眉,嗯哼,有名!不愧是他!

【不過“張騫出使西域”就不細說了,畢竟重點也不是這個。】

劉徹:“......”

熟悉的感覺......每次都是對他“一帶而過”!!

【反正陸上絲綢之路的確很曆史悠久,隻是之前我們講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也說過了——

【於安史之亂之後,西北地區就不再受國家管控,於是就此失去了對西域地區的轄製,等到了宋朝時期,那裡甚至變成了西夏以及回鶻人的地盤。】

劉徹不禁冷哼一聲。

每每想起這件事,都讓他心塞又氣憤!!

唐朝李世民時期。

再次聽到“安史之亂”,李世民還是不由得歎了口氣。

不過上一次他收到了“李隆基”的回信,觀其內容,已算是多有寬慰了。

不過現下,這陸上絲綢之路可是完全行得通。

但唐之後——

【到宋朝時期,陸路走不通,那就走海路。】

【而且彆忘了宋朝時期的“一路向南”,這往南方偏移,可不就更靠近海岸了。】

【哦,好嘛,看來“一路向南”還是有點用的。】

趙匡胤:“......”

熟悉的感覺......每次都是這種語氣!

【於是從宋朝開始,海上貿易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然後曆經了北宋,南宋,元朝,曆經了一代代商人的海上貿易,於是海上絲綢之路也就逐漸繁榮了起來。】

【而到了明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自然就成了明朝人的首選航線。】

【補個知識點——海上絲綢貿易在宋朝以前自然也有,隻是到了宋朝之後,才開始在對外經濟中逐漸占據主體地位。】

【那麼問題又來了呦——為什麼到了明朝,會出現鄭和下西洋這種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係列海上探險?】

【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其中一點當然是造船技術在明朝時期,就已經有了足夠長期的發展和積累!】

“快,這裡要更仔仔細細記下來!”

嬴政立即又開口嚴肅囑咐宮人。

造船!秦朝需要改進造船技術!

另一邊,已經進入造紙局的墨家子田勝以及荊元二人也不禁“嚴陣以待”起來——

造紙和雕版印刷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他們也想試試造船和改進船隻!

【能造出足以支撐長時間下海的好船,自然離不開一直以來,曆經各朝各代改進的造船技術。】

【正是因為經過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造船技術也一次次的進步。】

【所以我們講一下船隻的“進步”過程——】

【首先就是槳和櫓。】

【槳誕生的時間比較早,它是船隻前進的動力來源。】

【畢竟你劃船浪不起來的話,就必然要用到船槳了。】

劉徹:“???”

浪?什麼叫浪不起來?

【但是初期,有個問題,這船槳雖然能使小船動起來,可是一個人隻有兩隻手,兩隻手最多也隻能握兩隻船槳。】

【而多加幾個人到船上,手是多了,船槳也多了,動力也足了,但人也占地方不是。】

【於是問題又來了,又什麼辦法能讓一個人也能劃得動力大一些?】

【而且在劃船的時候,槳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發揮作用——畢竟船槳隻能作用於水裡,出水之後就沒動力使船前進了。】

【然後到了西漢時期,人們在槳的基礎上就作了改進,發明了一種裝置——即所謂的“櫓”。】

【櫓葉比槳更寬,放置在船尾,人可以通過繩子來調整方向,並帶動水中的櫓葉左右搖擺,給船隻提供向前的動力。】

【這個過程叫作搖櫓。】

【而且櫓全程都在水裡工作,動力比槳大得多,一個人差不多能頂三個人的活兒。】

劉徹不禁將剛才那個疑問拋諸腦後,然後點點頭。

於漢朝而言,造船技術也尤為不發達,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

【櫓的作用凸顯出來,逐漸受到追捧。】

【並且與槳相比,人們能靠船櫓到達更遠的地方了。】

【這是人類在動力裝置上的一次進步——不僅節省了人力,還擴大了在水上的活動區域。】

【而且櫓在工匠們的手中也在不斷升級換代。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用的就是櫓的最新版本——即旋轉櫓,據說有點類似螺旋槳。】

【顧名思義,就是靠動力裝置旋轉起來,使得推動水的動力變得更大也更省力。】

旋轉櫓不可考,於是天幕之上出現了“螺旋槳”的簡單構造圖。

但這也足夠讓無數人茅塞頓開!

趕緊畫下來!

【說完了櫓,再來說說“舵”——】

【舵是調整方向用的,它的靈感和櫓一樣,依然來源於槳,畢竟一開始,槳也用於調整船的前進方向。】

【比如劃槳的時候,要是駕駛小船,就隻用在船兩側調整方向即可,可若是駕駛大船,那船尾之處還要再加個小人才行,當然這也沒什麼,但是要出海的話,如果還是這樣,那肯定是不夠安全。】

【於是人們根據槳的原理,繼續改進,在東漢時期發明了舵。】

【即把槳葉加大變成舵葉,然後固定在船尾,再由船上的人進行操控。】

【隻是在最一開始,舵葉全部在舵杆的一側,要讓它在水裡轉起來,那必然是很費勁的。】

【不過這難不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到了宋朝時期,造船工匠們再一次對舵進行了升級改進,並且按照功能分成了以下幾種——】

【嗯,宋朝,畢竟一路向南,越來越靠海,這造船技術當然也難免得升級改造一番。】

【間接影響很大嘛。】

趙匡胤:“......”

天幕!真的求求了!

【好的,話再說回來——】

【這幾種按照功能改造的舵,主要分彆是:

其一,叫平衡舵,舵葉在舵杆的兩側,轉動起來就會輕鬆很多。

其二,叫開孔舵,舵麵上有很多小孔,轉動時就可以減少水的阻力。

其三,叫升降舵,可以根據水位深淺來調節舵的高度。】

【綜上——從槳到舵,再到各種類型和功能的舵,這可以說是古人在造船技術上,在轉向裝置上的一次進步。】

天幕每講一種改造舵的時候,其上畫麵就會放出相應的構造圖,詳細又清楚。

真可謂是貼心極了。

【好的,說完舵,讓我們再來說說帆。】

【古代的船隻主要靠什麼作為遠洋航行的動力?】

【除了槳,櫓,舵,還有什麼?】

【你一定會說是“帆”吧。】

【錯!】

【是風啦!】

慣性思維,天幕先說了“帆”,於是李世民在聽到其後天幕的問話後,竟下意識想的也是帆,結果......

聽到後麵那句“風”,李世民不禁啞然失笑。

天幕這可真是設了個陷阱啊,竟是順著思路走了。

不過也確實是風,有風,帆才能發揮作用。

【風,也就是古代遠洋航行的動力之一。】

【利用不同方向的風,則可以推動船隻前行,於是,這就有了帆。】

【帆的原理,就是根據風吹來的方向調整角度,將風力分解之後,然後利用產生的向前的力,來推動船隻。】

【但是呢,帆,我們也通常說帆布,既然是布的話,那長期經曆“風吹雨打”,自然是不抗造的。】

【於是為了讓帆能頂住風的摧殘,以提供更強的動力,古時的人們在製帆的工藝上也費了不少勁,最後再次憑借勞動人民的智慧,發明了——“硬帆”。】

【就是說,帆麵每隔一段都有竹子撐住,這樣的帆就會變得非常結實並且耐用。】

【除此之外,船帆的材質也自然是有所改進,不過這就要靠絲織技術的進步了。】

【比如船帆一般是用麻布,竹片,篾片,棉布,以及還有絲織品等製成的。】

【不過宋代以前,棉花種植並不普遍,一直到南宋以後,由於棉花種植日漸推廣以及棉紡織業的興起和發展,棉布的使用日益普遍,棉布才逐漸成為船帆的製作材料。】

【然後由此——於造船技術上,這又是古人在風力利用裝置上的一次技術進步。】

嬴政聽得不禁連連點頭,甚至自己也在桌案上嘗試著“拚裝”船隻出來。

塗塗抹抹,塗了又改,改了又加,從船槳,船櫓,船舵,再到船帆。

然後呢?還有什麼嗎?

【動力技術的確是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畢竟船可是要裝人的,那如果船漏水怎麼辦?】

【好的,我們可以提前讓上船的人留個遺囑,以免出現意外。】

嬴政:“......”

劉徹:“......”

李世民:“......”

天幕彆鬨!

【咳咳,正經說回來——】

【要怎麼讓船隻更加安全呢?】

【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人想到了辦法。】

【比如說以前的船隻,如果有一個地方漏水,那完蛋了,水流會直接無可阻擋的流遍整個地方,那船裡的人估計得後悔沒提前留下遺囑了。】

【於是為了不讓沒留下遺囑成為遺憾,唐朝人就發明了“水密隔艙”。】

【所謂的水密隔艙,就是將船隻分割成很多個艙,而艙與艙之間互不相通。】

【然後一個艙漏水,水不會再流進其他艙。

而靠著其他艙的浮力,船隻就可以該怎麼走,就繼續怎麼走,隻需要針對性的補一下漏水的地方就行了。】

【像這種水密隔艙的設計,讓船隻漏水不再成為航行的致命危險。

船也能因此而跑得更遠,這是人類在航海安全方麵的一次重大進步。】

嬴政看著天幕之上畫麵點點頭。

然後又低下頭,在桌案上新鮮出爐的紙張上加了幾道“杠杠”。

那幾道杠杠豎在嬴政塗塗抹抹的船隻上,著實有些......

嬴政在心底暗咳一聲,心想這紙張的質量還有待加強,墨色都暈染了。

反正,一定不是他的問題。

又看了看到最後四不像的船隻,嬴政不禁悻悻然放下筆。

不過到此,動力有了,安全性也有了,這船,可造起來了!!

【除了上麵這些,其實相關的,還有很多技術的發明,就比如我們這一期的主題——指南針。】

【以及在一代代造船工匠的不斷鑽研和改進下,使得造船技術越來越先進,加上諸多其他因素,如外交關係,以及經濟上的支持等,於是整體綜合起來——這才有了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

【關於造船,每個方麵技術的進步,都會大大的推進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進步。】

【還有社會的發展等,軍事上的進步,人才的培養等等,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李世民認同點頭,確實是如此。

從古至今,都是不斷進步的,所以後世才如此發達嗎?

可是想到此,李世民又皺了皺眉——

他突然又想起了那艘巨輪。

那艘巨輪!那樣悠遠低沉的嗡名聲,竟不知是從哪裡發出來的。

還有那樣巨大的船隻,遠遠超過現有船隻的大小,如此巨大,難道隻靠天幕說的這些就能辦到?

不,當然不可能!

最起碼那船帆就沒有。

所以究竟改變了什麼,為什麼沒有船帆,就能使那麼巨大的船隻得以航行於海上?

後世......究竟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越是想下去,李世民的心就不禁砰砰跳動起來,他覺得自己仿佛觸及到了某種關鍵核心的存在。

可是卻完全摸不著頭腦,不知該如何入手。

到底是什麼......又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

無獨有偶。

冒出和李世民同樣想法的人不少,畢竟當初巨輪那一幕是誰都見到過的。

如今對比天幕給出的,已經是造船技術大大進步的船隻,再想起之前的巨輪,竟還是沒有任何可比之態。

所以那巨輪,究竟又有何不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