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杜甫 中唐的革新,晚唐的續命(2 / 2)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儘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回家的途中,見證了山河飄搖,混亂和戰亂不休,加之杜甫年紀也大了,身體變得很差,而且這一路走得也不順利,根本就沒走出去多遠,於是這位一代詩聖,最後病逝在了一條船上,享年五十九歲。】

秦王宮。

嬴政不禁也是在心底歎息了一聲,一代詩聖,竟是這樣的蒼涼結局。

這誰能想到。

雖說這所謂的經曆,造就了這些名傳千古的詩作。

但也不得不說,對於當下而言,怕也隻是有感而發,不得不發之作而已。

【其實杜甫活著的時候,他的詩作並不太出名,其名聲肯定也是比不過當時的王維和李白等,但在杜甫去世之後,他的詩作就越來越受到了追捧,不止他被冠上了“詩聖”的名號,杜甫寫的詩,也被稱為了“詩史”。】

【如果說李白的詩風深受道家影響,灑脫狂放,仙氣十足,王維的詩深受佛家影響,禪意滿滿,追求內心的淡薄以及寧靜等,那杜甫的詩,可以說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表達了兼濟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

【同時“聖”這個字,應該也會讓大家想起孔聖人吧,這個字在儒家思想中,也是最高尊稱。

所以詩聖之於杜甫,是對杜甫的最高讚揚。】

【而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則是因為他的很多詩,都充滿了憂心家國百姓的情懷,也真實記錄了安史之亂發生前後的一些事件,並且題材廣泛,不止是反映當時的國家和權貴,還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等,涉獵很廣。】

【加之杜甫的詩,其詩作的體裁類型也很廣泛,比如之前提到過的敘事詩,歌行體古詩,詠史懷古詩等,所以杜甫也被後世稱為詩歌的集大成者,是當時盛唐急轉而下的這個分水嶺之中,最後一顆閃亮的星星。】

詩仙無愧於詩仙,這詩聖,也是無愧於詩聖。

這些詩作當真是沉鬱頓挫,心酸現實,聽得曆朝曆代下許多人都不由得心生複雜之感。

同時也更對那安史之亂發生前後,那大唐之下的百姓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感受,那是他們觸及不到的曆史,卻能再一次透過這些詩作,深刻體會到那是國破家亡的痛苦和憤懣,以及發現盛世不再的悵惘和可惜。

而聽到這裡,這古詩詞在唐朝的發展,又是有了一種變化。

【如果說初唐的詩歌發展是奠定基礎,盛唐的詩歌發展是百花齊放,那在盛唐之後,其詩歌的發展,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中唐的“革新”,以及晚唐“續命”。】

【關於中唐和晚唐詩歌的發展,我們主要簡單介紹五個詩人。

比如中唐的“革新”就主要和韓愈以及白居易有關——】

【還記得之前說的唐宋八大家嗎?韓愈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他之所以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就是因為韓愈率先倡導了“古文/革/新浪潮”,使中唐時期的詩文發展的陳舊麵貌得以煥然一新。】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也不難看出,文化是跟隨時代發展的,所以到了中唐這一時期,因為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在文化發展方麵,自然也需要有人站出來。】

【所以韓愈提倡古文運動,主張不寫駢文寫散文,而且要言之有物,在當時形成不小的影響。】

【韓愈的必背詩篇有《晚春》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但他將古文運動的精神也貫徹到了詩歌裡,不止用散文的方式來寫詩,而且還經常用一些我們現在字典裡都很難查到的字,然後再造出奇怪的句子......】

【給大家舉個例——】

【比如“水龍鼉(tuo)龜魚與黿(yuan),鴉鴟(chi)雕鷹雉鵠鶤(kun)......後麵算了,我讀得也費勁......”】

曆朝曆代下眾人:“......”

他們聽得也很費勁。

【所以我們上學的時候,很少背韓愈的詩,因為學不會,真的學不會。】

【但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以及他文章的雄偉氣勢,確實令人讚歎,也為後麵宋代時期再次掀起古文運動奠定了基礎。】

【然後我們再說,在中唐時期,還有一位在詩歌上的“革新者”,這位就是被稱為“詩魔”的白居易。】

【不過白居易這個彆號不太顯,但要說起他的“長篇巨作”《長恨歌》,肯定很多人都聽過——】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儘,此恨綿綿無絕期。】

【怎麼說呢,這首詩上雖然廣為流傳,而且藝術性很高,是我們現在很多創作的藍本,而且其中也批判了唐玄宗重色誤國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但與此同時,也很同情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歌頌了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

【就......我們還是多欣賞一下其中千古流傳的佳句吧,尤其是最後那四句話。】

漢朝未央宮。

劉徹一下子就笑出來,講到那安史之亂,這唐玄宗李隆基可真是一直被拖出來“鞭打”啊。

不過這《長恨歌》中的好幾句話,確實聽著就精美絕妙和意境婉轉。

【除了《長恨歌》外,白居易的另一代表作,自然就是《琵琶行》了,也是長篇敘事詩,同樣語言流轉勻稱,優美和諧,而且有一種音樂之美,現在也被改編成不少音樂作品。】

【其中有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其實就是借用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之意,抒發了白居易對於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這一句也是千古流傳的詩作佳句。】

【而白居易對於中唐時詩歌發展的“革新”,就是他倡導“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認為要寫反映時事,揭露社會現實的製作出來——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就是當時的新樂府詩。】

【而白居易還給這種類型的詩起了個統一的類彆名字,叫“諷喻詩”。】

【不過白居易因此也得罪了很多人,於是當然和很多詩人的命運一樣,被貶到外地去了,而後就是那首《琵琶行》。】

【再之後,大概經曆了這些,白居易就有種“隨波逐流”的感覺,用他的話說,就是《中隱》,哪怕再次回到朝廷做官,也多是獨善其身,就是在遠離政治鬥爭的情況下保全自己,為百姓做事。】

【所以白居易又去了杭州做刺史,不僅疏通了杭州六口古井,還在西湖修了白公堤,不過要注意哦,白居易的這個白公堤,和現在西湖的白堤可不是一回事,不過在白居易被調到蘇州去後,蘇州現在那個白公堤就是白居易修建的。】

“這隨波逐流,也是對當時的一種妥協吧?”

“畢竟都因此被貶官了。”

“話說這唐朝的詩人,好多都是被貶了官......”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吧,雖說當時境遇不好,可那等境遇之下寫出的詩作,好多都流傳於世,也未嘗不是一種欣慰。”

“倒也是......”

不過這中唐詩歌的發展,比起那盛唐之勢來,確實是差了點兒意思。

不止是天幕所說的詩作,在詩詞文章模塊中逐漸展現的那些詩人和詩作,確實其風格和所屬的流派都和盛唐不同。

【白居易既寫了諷喻詩,也寫了閒適詩,比如他去杭州寫下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先前反映時事,兼濟天下,後來遠離黨政,獨善其身,但總體而言,白居易的詩稱得上是通俗易懂,且富有情味。】

【另外他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強調了詩歌的“美刺”作用,開創了一種新的詩體和詩風,對中唐詩歌的發展是一大貢獻,不過這其中出力的也不止是白居易,包括韓愈的古文運動,也有其他詩人參與其中,但是這裡就不過多去說了。】

【中唐詩歌的“革新”代表是韓愈和白居易,晚唐詩歌的“續命”隻重點講一位詩人,那還有兩位為什麼要提到?】

【因為先有李白被稱為“詩仙”,剩下兩位之中的其中一位詩人,可還有個相對應的“詩鬼”彆號,所以在講晚唐的詩歌發展“續命”前,我們先來講一講這位有著“詩鬼”之稱的詩人——李賀。】

“詩鬼?這又是什麼稱呼?”

衛青和霍去病按照劉徹的吩咐,去攪亂匈奴那邊的渾水,好消息竟接連不斷,所以兩人也得以稍微閒適下來。

霍去病聽了李白和杜甫等人的詩後,打心底覺得學詩真是一門學問,一直讚歎不已,這時又聽到一個“詩鬼”的稱號,不由得更是好奇,這位“詩鬼”的稱號,究竟是怎麼來的?

【倒黴的詩人千千萬,總有一個特彆倒黴的,若是要提名一個的話,那就完全可以說是李賀。】

【而且若說盛唐的詩人性格多是自信,那中唐詩人的性格,就多多少少更體現出了抑鬱這兩個字,李賀就更是如此。】

【其實李賀的祖上,若是追到唐/高/祖李淵那個時期,那可是李淵的叔父,不過往下延續200多年的時間,李賀那點皇室血脈早就可以忽略不計了,而且李賀父親當的最大的官,也就是個縣令,家裡可以說是很窮了。】

【而且李賀還體弱多病,從小就是個病秧子,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樣從小就體弱多病的李賀,他其實是個弱病的形象,不過外貌不夠,學識來湊,李賀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文,而且質量還很高,所以年紀輕輕就很有名氣。】

【加之李賀不僅有天賦,還特彆用功,每天都會騎著驢出去采風,一有靈感就會寫下來,其用心程度,以至於每天李賀回家,他的母親發現李賀背著的書囊中存放太多詩句紙片時,不由得嗔怪道——“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嘔心瀝血的“嘔心”就是從這裡出來的,還有“瀝血”是出自韓愈的《歸彭城》用語,意思是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後來人們就將嘔心和瀝血結合在一起,表達費儘心血之意。】

【這也可見李賀是多用功和努力。】

唐朝李世民時期。

聽到那李賀的祖上時,李世民是真沒忍住詫異了一下。

不由得讓他也有種奇異之感,沒想到這位被稱為詩鬼的李賀,竟是還和他們李家有那麼一點關係。

雖然也確實是隻有一點關係而已,但也不免讓李世民對這李賀更多了幾分關注。

【當時韓愈正倡導古文運動,流行寫散文,而不是寫詩,但李賀18歲的時候,找到韓愈,將自己的詩作遞給對方看,也確實驚到了韓愈,而這首詩作,就是必背的千古名篇——《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好!”

才聽完,李世民就當真不由得叫了聲好,這首詩可太對他胃口!

絕妙啊。

【四句詩,第一句烘托的緊張氣氛,第二句戰爭傷亡的慘重,第三句繼續浴血奮戰的沉重,還有最後一句誓死報國的決心,簡直是聽覺和視覺上的雙重感受,而這首詩,才是一個18歲的,沒上過戰場的少年所作。】

【所以簡直讓韓愈愛才之心頓起,也因此,李賀可以說是一戰成名,還準備去參加科舉考試。】

【但先前說了,李賀簡直是倒黴的代名詞,就在這時,李賀的父親病故了,他要回家去守孝年,古代喪製規定,這期間可不能任官赫爾應考,也不能嫁娶,所以李賀在年後,才能再去參加科舉考試。】

【這有時候吧,從來沒得到過,比得到再失去要來得好一點,而得到再失去,又比即將得到卻錯失過去好那麼一點,李賀就屬於最後這一種情況,他順利過了府試,也入圍了殿試,可悲劇就發生在了殿試之前——】

【因為有個很扯淡的理由,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而晉肅和進士有點同音,所以有人說李賀應當避父名諱,不應該參加進士考試,否則就是不孝......這理由扯淡是扯淡,但殺傷力非常之巨大。】

【哪怕有韓愈為其喊冤,最終李賀也因為當時輿論的壓力,從而放棄了科舉考試......所以就真的很扯淡。】

聽到這裡,李世民起先還很興致的臉色,瞬間就沉了下去。

他當然知道“避諱”這種規定,但才生出愛才之意,就聽到如此事情,難免讓李世民覺得無法接受。

一個年少時就能寫出《雁門太守行》這首詩,一個有天賦又刻苦用功的大才,怎能因此就錯失科舉考試?

這可真是......

李世民不禁蹙起眉搖著頭,他當明文規定,這種事不可再有!

否則是否他這裡,也會出現類似的事情?

現在可正是需要人才之際!

所以,這種事決不能再有!

【李賀無法參加科舉考試,但通過考察,還是做了奉禮郎,不過也就是個低級小官,主要負責祭祀典禮的主持等等,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才華能力,所以李賀強撐了年,最後還是受不住辭官了。】

【這之後,李賀又打算去參軍,但同樣悲劇的是,李賀加入的這支軍隊,因為戰鬥力不行,最後竟是被遣散了。】

【於是仕途不順的李賀隻好回到家中,因為鬱鬱不得誌,也因此身患重病,才年僅27歲就離世了。】

李世民:“......”

他是真的沒想到會這樣。

才27啊。

猝不及防之後,便是更深的歎息。

若是這李賀能活更長時間,又會有怎樣的風采?

【科考,做官,參軍,命運幾乎堵死了李賀的每一條路,但從《雁門太守行》這首詩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李賀為自己的人生開辟出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而還有一首詩更能體現李賀的這一特點,就是《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隻是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卻充滿了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構思新奇,獨辟蹊徑,甚至大膽聯想了神話傳說,可以說李賀是繼屈原和李白之後,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又一位頌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而且李賀的詩裡除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外,還是少有的寫“死亡”題材的詩人。】

【所以李白是仙才,李賀足以稱得上是鬼才。】

【而那句“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都是李賀詩篇中留下的千古佳句。】

【所以李賀的出現,也是中唐詩歌發展中的一大亮點和象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