淒淒慘慘戚戚......這一《聲聲慢·尋尋覓覓》, 真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如今也才是豆蔻年華的李清照聽著,也是忍不住搖頭歎息一聲。
也許這“愁”之一字寫滿了她的晚年生活,也讓她再次成為宋詞大家, 可聽著她這一生的經曆,還是忍不住唏噓幾聲。
身為一個女子, 在風雨飄搖的時代, 或許該安居一隅,獨善其身?
可若是曆史當真會重演, 她大概也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吧。
不是選擇趙明誠,也不是選擇那張汝舟,而是選擇保護那些金石文物和書貼典籍等。
就像天幕說的,女子又比誰差?
男人會保家衛國, 女子同樣能做出一樣的選擇,也敢做出選擇。
隻不過現在......
李清照單手托腮, 忍不住笑了笑, 現在宋徽宗已被趕下位,新皇有意再次實施新政, 隻不過要經過更合理的改良調整才行, 朝中反對的大臣少了, 大概主要是因為這資料庫的出現吧,一切已經在開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雖然這次的未來不知又會如何走向。
但李清照覺得,最起碼她已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在我國古代的曆史上, 女將軍不多見, 才女也不多見, 有可靠史料佐證的才女也更少。】
【而這些才女,像李清照這樣,在文壇上取得一定成就的, 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班婕妤,先前提到過的,班固,班超,以及班昭的祖姑,西漢女作家,著名才女,以辭賦見長,被漢成帝立為婕妤,可卻生名不詳,關於她的作品也有很多,但大部分也是已佚失,現存作品僅有三篇。】
【謝道韞,東晉時期的詩人,嫁給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頗有文才,所著詩賦等流傳於世,被稱為“詠絮之才”,在丈夫王凝之死後,於會稽獨居,終身沒有改嫁。】
【魚玄機,晚唐詩人,鹹通中為補闕李億妾,以李妻不能容,進長安鹹宜觀出家為女道士,與文學家溫庭筠為忘年交,唱和甚多,後被京兆尹溫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處死,並且其生平不見正史。】
【還有同樣是宋代的朱淑真,也同樣是生於官宦家庭,丈夫為文法小吏,後因誌趣不合,夫妻不睦,最終抑鬱早逝,而據說朱淑真去世之後,她的父母將她生前的文稿付之一炬,使其餘生平不可考,遂素無定論。】
【這就是男性對於文學的壟斷下,男權之於當時封建社會的主導地位下,眾多女子的命運走向,而她們還都是頗有才名的女子,即使如此,所麵臨的命運也依舊讓人唏噓難過,也無可奈何。】
【當真是有才情的女子少嗎?不,不是,是那個時候的社會不允許,也看不起。】
有能力的女子少嗎?真比不過男子?
這怎麼可能。
彆說天幕之前展現了那麼多優秀的女子,就是他們身邊,當真就沒有才情出眾的女子?
可這些女子為什麼名聲不顯......為什麼啊。
現在他們這麼問,不是沒有答案,而是不好回答,也不敢回答。
但不回答卻不代表能逃避掩藏。
至少在現如今的境況下,已然有太多女子不容讓人忽視了。
【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其實李清照的作品也流失了很多,至今也隻留下了八十多首詞,但儘管如此,這些優秀的作品,也能證明她的才情。】
【可後世在討論李清照的時候,除了討論她的作品外,爭議和爭論最多的,竟是有關於她是否改嫁的事情。】
【據相關資料記載,明朝時期,關於李清照,多是批判和譴責之意,因為他們覺得李清照沒有守節,到了清朝,又大多將李清照“考證”為沒有改嫁,想要為她樹立起“忠貞”的形象。】
【而在近代時期,因為開始倡導男女平等觀念,於是李清照的“改嫁”,竟又開始成了學術界的“共識”。】
【看看關於李清照是否改嫁的這些時代變化,是不是有種可笑的意味在其中?一個“改嫁”,竟如此多變,就因為這個詞放置在了一個女子的身上,一個才女的身上,於是這到底是汙點還是其他,竟能有如此多的爭論和變化。】
【挺可笑,也挺可悲的。】
【是否改嫁又能如何,這並不妨礙李清照是獨一無二的千古第一才女,也不妨礙她的作品千古流傳,耀眼世間。】
秦王宮。
嬴政就很不理解,關於李清照“是否改嫁”這件事,究竟有什麼好變來變去,爭論來爭論去的?
改嫁又如何,沒改嫁又如何,非要下個定義出來?
非要給那李清照扣上一個是或否的帽子?
這究竟能有什麼意義?
就算真的改嫁,是汙了這才女之名還是什麼?
如果是單純覺得事有爭議,想要尋個真相出來,也無可厚非,但以這“改嫁”與否來定義其他,那就著實可笑了。
想到關於這件事,不同時期的說法竟還不同,嬴政實在也是忍不住搖了搖頭。
這宋明時期,可當真是要有的變了。
【好了,關於李清照是否改嫁這件事,尚有爭議,但我們最需要記住的是,關於李清照的才情,才是最無可爭議和無可厚非的,在那樣一個男權時代,能出現這樣一位在文壇上有一定地位的女子,是曆史之幸,也是我們之幸。】
【而講完李清照這位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接下來要講的這最後一位,是宋詞史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可以說是文人裡最能打的,武將裡最有才的詞人,被稱為“詞中之龍”的——辛棄疾。】
【不過提起辛棄疾“詞中之龍”的美譽稱呼,大概並不會讓他有多少欣慰之感。】
【因為辛棄疾這一生的抱負,可並不是當一位出眾的詞人,而是其一生以恢複為誌,始終沒有動搖恢複中原的信念。】
【他是詞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更是一位愛國的將領之才。】
“愛國將領,將才?”
劉徹心想,那不就和那位唐朝的高適差不多?
一個會作詩的將領,一個會打仗的詞人。
還都是處在風雨飄搖的時期,一個安史之亂,一個靖康之恥,嘖嘖,這唐宋在某些方麵,倒是挺相對啊。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而早在辛棄疾出生前,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爺爺辛讚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後“累於族眾”,無法南下,遂仕於金朝,當了一個小官,但辛讚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
【這可見辛棄疾的名字——辛棄疾,霍去病。】
【辛棄疾的名字就是他爺爺給取的,因為辛讚是霍去病的粉絲,而棄疾正好對應了去病,也是寄托了辛讚對於辛棄疾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驍勇善戰,能夠有朝一日恢複中原故土,報國雪恥。】
【所以辛讚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與此同時,辛棄疾也“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而這一切也使得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嗯?”
“辛棄疾!”
霍去病一把拉住了身旁的舅舅:“辛棄疾!”
這後世中竟然有人對著他的名字,給自己的孫子取名為辛棄疾!
瞬間一股熱血衝向霍去病的心口,讓他著實有些激動難耐。
倒不是為了彆的,而是有種被後人紀念和認可的感覺。
衛青笑著拍了拍外甥的肩膀,他當然能理解這種感受,很奇異的感受,能聽到後世之人對他們的紀念,當真是很神奇。
“既如此,去病,你當更要好好作為才是。”
霍去病認真點頭:“舅舅說的是。”
他決計不會比曆史中的他更差。
【在南歸之前,辛讚曾兩次讓辛棄疾至金都燕京參加進士科考試,彆人可能是衝著當官去的,但辛棄疾不是。
他是借機去偵察金人形勢,以圖恢複,有這樣的誌向,終於在完顏亮當政,準備大舉南侵,欲滅亡南宋,並統一江南之際,趁著國內空虛,北方的漢人接連起義,而辛棄疾也自己拉起了一支起義的隊伍,在山東揭竿而起。】
【而在毅然“鳩眾二千”,揭竿起義之後,二十一歲的辛棄疾又投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負責起草書檄文告,參與機密。】
【那這個時候,辛棄疾都主要乾了些什麼?】
【我們先說一件事,就是辛棄疾有個叫義端的和尚朋友,這個義端和尚,當時也帶著一支隊伍起義了,於是辛棄疾也將這個朋友拉到了耿京的隊伍中,隻是此人名為和尚,實際心思根本不淨,最後竟偷了辛棄疾的公章跑路了。】
【辛棄疾差點受其連累,不過也為自己爭取到了機會,立下了三天就追回叛徒的軍令狀。】
【於是這一路追過去,還當真讓辛棄疾給追上了這個義端和尚,最後辛棄疾直接將人給砍了,然後回去複命,自此之後,辛棄疾在耿京的隊伍中也更受到了重用,畢竟能文又能武,這樣的人才,可不能忽視過去。】
漢朝未央宮。
劉徹不禁點了點頭。
能文能武確實是難得。
既能打仗,又能寫詞,還有膽氣。
除此之外,竟還和霍去病有些淵源。
這聽著,更讓劉徹對這位辛棄疾不由得產生了不少好感。
隻是人在南宋,又是那完顏構,哦不,趙構當政......嘖嘖,這未來又是不好說啊。
【其實追殺叛徒義端和尚,還不算能體現辛棄疾能力的事情,其後的一件事情,更能體現辛棄疾的勇武和驍勇善戰。】
【就是義軍內部再次出現了叛徒——張安國,邵進等謀害殺死了耿京,甚至還帶領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
【當時辛棄疾力勸耿京“決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領導,耿京也同意了辛棄疾的看法,然後命令辛棄疾和賈瑞等人奉表南歸,但就在辛棄疾與朝廷接洽成功,準備返回軍中的時候,義軍內部就在此時發生了此等重大變故。】
【一般人聽到這個消息,在這種情況下,大概會直接再回到南宋朝廷。】
【但辛棄疾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當即組織率領了僅有五十多人的隊伍,然後竟直接殺向了張安國幾萬人的駐地。】
【而在當時,張安國正與金將酣飲,辛棄疾則是帶著人出其不意襲進了金營,不僅活捉了張安國,甚至還在五萬金兵中帶著張安國擺脫追敵,急馳而歸,真可謂“燕雲五十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
“哈哈,勇啊!”
辛讚不由得拍向孫兒辛棄疾的肩膀,大笑道:“不枉祖父對你多年的教導!”
還是少年的辛棄疾也是不由得神情振奮,隨即認真開口道:“那還請祖父允許孫兒現在就投入嶽將軍麾下!”
“雖說現在形勢一片大好,可金兵仍是在苟延殘喘,孫兒也想去儘一份力。”
辛讚搖頭嘖了一聲,失笑道:“我看你主要是想去見嶽將軍。”
辛棄疾眼睛發亮:“嶽將軍乃當世英豪,誰不想見?”
“如今天幕提起孫兒,想必孫兒現在去投靠嶽將軍,就算不得個一官半職,但也應當能見到嶽將軍一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