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公子儘西來(二合一)(2 / 2)

經過分析,韓非覺得:燕丹說的或許是真話,但這依舊不能解釋為什麼他要特意與自己結交?

難道想殺他的人會因為顧忌自己的存在而手下留情嗎?

他不覺得自己能有這樣的麵子。

然後就聽見燕丹壓低了一些聲音:“我曾聽聞,秦王為了見韓兄一麵,不惜白龍魚服入韓,不知是否為真?”

韓非一愣,對於燕丹打聽情報的能力頗為驚訝,這事除了他們這些當事人之外,也就隻有秦國那邊的相關之人才清楚吧?

對方一個燕國的太子……竟然對發生在千裡之外的事情如此了解。

不過韓非也不屑於隱瞞或者說謊,於是微微點頭:“說是為了見我實在是謬讚了,不過秦王的確私下裡來過一次韓國。”

“這就對了!”

燕丹頗為振奮,“韓兄不必過謙,你之才乾能令秦王折服,實在是讓小弟心羨不已。此番入秦,兄必定會很快得到秦王重用,彼時解救小弟不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了嘛!”

燕丹的興奮韓非看在眼裡,但卻無法感同身受。

他對自己的才學很自信,當初與嬴政的一番有關天下的交談也算滿意。如果自己並非出自公侯之家的話,嬴政的確是一位值得投效的不二明主。

但難處偏偏就在這裡!

韓非並不是普通士人,他是韓國宗室!而且是因為責任心很重的宗室嫡係!

像楚國昌平君那樣在秦國擔任高位,然後對母國重拳出擊的事情他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

他就算在秦國當官,為秦王出謀劃策,那也是以保存韓國、或者利好韓國為第一出發點的。

但偏偏韓國就是秦國東出的第一站!

秦國越發展,韓國的利益就會越快受損,這幾乎是一個死結!

在展現自身才學、實現理想抱負與愛國之間,韓非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其實當燕丹說出那番話的時候,韓非也在想,如果韓國和燕國位置對調,自己是不是就不需要這麼糾結了?

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無論如何燕國與齊國都會被留到最後處理,這裡麵有大量的時間可以供他運作。

秦國在前麵滅國,韓國可以從後麵喝湯,多好?

可惜換不得!

現在燕丹居然還希望自己好好在秦國工作,取得秦王的信任,然後幫他解決困境?

他到底知不知道秦國越發展,距離韓國被滅就越快啊!

韓非有些鬱悶,對於這個話題表現出一副興趣缺缺的樣子。

燕丹察言觀色猜出了韓非的想法,於是話鋒一轉:“韓兄,我並不是說讓你儘心儘力去幫助秦國發展。如今天下形式相信你也能看得明白,縱使信陵君孤注一擲,各國也雲起響應,但最終還是抵不過暴秦的鐵蹄。”

“所以呢?”

對於這個話題,韓非還是有興趣的。

“所以我想說的是,事已至此,再想要從外部來影響秦國已經很難了。”

燕丹歎息道,“我們應該換一個思路才是。”

“換一個思路,你的意思是……”

韓非若有所思。

“不錯,也是我根據當初韓桓王提出的疲秦】之策想到的辦法。”

“疲秦之策……”

韓非的嘴角露出一抹自嘲。

“韓兄切勿妄自菲薄,貴國疲秦之策雖然沒有起到想象中的效果,但這並不代表這條思路不對,而是采取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

燕丹解釋道,“鄭國渠固然需要牽扯秦國長達十餘年的精力,但卻並不足以完全拖垮秦國,是我們大大低估了秦國的國力所致。”

“那你的方法是什麼?”

“變法!”

燕丹輕輕吐出了兩個字。

韓非眉頭皺起,身為當今之世法家的代言人,他對於有人將變法與亂國扯到一起相當不滿。

燕丹自然也發現了韓非的神態變化,但他不為所動,而是繼續說道:“為圖強大,各國均有施行變法的經曆。然而除了秦國之外,卻無一國能持續下去真正變強。魏國李悝、楚國吳起、秦國商鞅、齊國鄒忌、韓國申不害、趙國武靈王……為何?”

韓非陷入沉思。

以上這些人,都曾短暫地所屬國強大起來,也都不約而同地在下一位國君繼位時被中止生命……不對!商鞅的生命雖然被秦惠文王終結,甚至滿門抄斬,但他所立的法卻並沒有被停下來。

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說商鞅的死是那些被變法觸及利益的舊勢力反撲,那為什麼商鞅時候他留下來的法還能在秦國繼續施行?

因為國君堅持?

如果國君堅持就有用的話,商鞅又怎麼會死呢?

莫非秦惠文王不喜歡商鞅這個人?又或者那些舊勢力也隻是仇恨商鞅本身,對變法沒有意見?

想不通,韓非揉了揉額頭,就聽燕丹繼續道:“我想說的是,變法雖然可以讓國家強大起來,但那隻是最理想的狀態。而它必然導致的結果其實是顛覆舊的利益格局,這就會產生矛盾與鬥爭,正好現在秦國的君權相權之爭還沒有結束,若是……”

燕丹說了一大堆,意思無非就是,既然秦王如此欣賞你的才學,那何不乾脆假意投靠,但是給秦國設計一套看起來美好無比,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會引發大量矛盾的新法出來,讓秦國自亂陣腳。

不得不說,這個辦法聽起來還是很不錯的。

雖然韓非沒有聽說過“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攻破”這個句話,但並不妨礙他總結出類似的經驗來。

他知道燕丹說的沒錯,如果真的能設計出一套這樣的新法讓秦國去實施的話,不說最後秦國會不會如願被拖垮,但至少牽製秦國很長一段時間讓它無力東出是沒有問題的。

這就是他作為一名法家集大成者的自信!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身為法家的領袖,他如果真的這麼做了,無異於是對法家理念的背叛。

不說這種行為對他自己來說是多麼煎熬,一旦這件事情被泄露出去,後世所有的法家弟子都會收到牽連——每當他們提出變法,就一定會有人以陰謀論來展開攻擊。

變法本就是在樹敵,唯有得到君王的信重才能實施下去。可一旦陰謀論盛行,君王又怎麼可能對一個人始終保持信任呢?

要知道三人成虎、積毀銷骨,君王才是世界上最多疑的存在啊!

如此一來,不是就斷了法家的前路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