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屯的地理位置很尷尬,北方和中部地區交界,地形不如北方平原地區那樣平坦,土壤也不算肥沃。氣溫還不如南方那樣溫暖。
這些年種稻子種麥子,產量都不高。而且土地利用率也不合理。旱地一年才三熟。要不是因為這些年來國家水利工程做的好,而且不斷培育新的糧食品種,隻怕蘇家屯的社員們連吃飯問題都沒法滿足。
即便是現在也僅僅是不挨餓而已,連口肉都吃不上。
考慮到這個時代的特殊性,市場需求,以及保鮮運輸,蘇青玉將蔬菜類和藥物類的農作物全都排除了。老老實實的決定種植和衣食住行有關的。
最後選了油料作物作為蘇家屯目前主要經濟作物。
使用套種模式來增加土地的利用率。
玉米套種黃豆,黃豆套種油菜。這樣旱地就能一年三熟了。玉米暫時沒那技術榨油,但是玉米棒子磨碎了能喂豬,玉米粒可以作為食物,黃豆和油菜則用來榨油,作為隊裡的主要經濟作物。
蘇青玉想著,甚至連以後蘇家屯的榨油廠開在哪裡都想好了。
當然,前提是能弄到好的種子。
彆看都是一些常見的農作物,可是同樣的農作物也有不同的種子。
蘇青玉之前也了解過農作物研發方麵的流程。知道國家一直在培育新的品種,每個時期的產量和質量都是不一樣的。光是豆子的品種就有好多研發批次了。最新的品種都是要在一些基地種植一些年,才會推廣。像蘇家屯大隊所在的寧安縣小縣城,肯定是沒有這種最新培育的種子的。
蘇家屯那地方,如果種植以前的種子,那優勢不是很大。就算種田,那也要與時俱進,一直種植最新的,最優質的品種,才能夠脫穎而出。
這次要是不能在海城弄到種子,她也準備回隊裡去翻翻自己的小本本,看看哪些同誌又能為農村建設做貢獻了。
海城雖然大,好在蘇青玉在這邊長大,每一條路都還有些記憶。坐著公交車順順利利的到了農業局。
海城農業局是是個兩層樓帶小院子的單位。
門口還有守門的大爺。
她身上帶著證明,老大爺看了證明就開始盤問了,“你是海城下鄉知青?“
蘇青玉點頭,“是啊。”
大爺又謹慎問道,“你家住哪裡的?”
“就在西區政府大院裡麵。我爸叫蘇軍強,是海城西區武裝部後勤處主任,我媽是海城文工團的舞蹈老師。”
“喲,還是乾部子女呢。”老大爺詫異道。“家裡就沒給你弄回城?“
蘇青玉笑著道,“主席同誌說讓咱在農村建設,咱就好好建設,做點成績出來,不想回城。”
老大爺笑著道,“是個好同誌。”
見證明資料都有,來曆也說得清楚,老大爺也沒為難她。讓她進去辦事兒。
蘇青玉倒是沒著急進去,將袋子裡的糕點拿出來了,“我們那邊的特產,這次辦事準備帶回來給大夥兒嘗嘗。大爺你也嘗嘗。”
東西雖然不貴重,可是一片心意。
大爺笑眯了眼,接過來放兜裡。又多嘴問了一句,“你過來辦啥事啊?”
“這還不是前些天我們公社乾部知道海城農業局有新品種了,還登報了。知道我是海城人,就想讓我過來問問是什麼種子。農民同誌們對這些最有興趣了,就是消息不靈通,生怕聽錯了。不過我倒是挺有信心的,咱海城農業局可不一般。”
守門的老大爺笑了,“你說的是稻子還是麥子啊,咱這邊最近研發新品種提供挺多的,海城畢竟是大地兒,那和其他農業局不一樣。年年都要搞新品種。搞出來就找地兒試種,種好了就推行。”語氣裡都是濃濃的驕傲。
她笑了笑,“大爺,您懂的可真多。”
“也沒什麼,這不看看報紙多,又離這地兒近嗎?”
蘇青玉慚愧道,“咱也想看報紙,就沒機會。這次來的著急,想買之前的農業報,都買不到。”
這也是實話,現在買也買不到之前的報紙了。
老大爺一聽,就從抽屜裡抽出一疊報紙,都是農業報。
“準備拿回去糊牆的,你用得著就拿去看,下鄉的孩子也不容易啊。”
蘇青玉頓時驚喜不已。她本來也就想簡單的套點消息,免得待會兒進去之後,真的兩眼一抹黑。沒想到還能弄到這些報紙。
對於彆人來說是過期報紙,對於她來說,那可是很寶貴信息資源。
她雙手接過來,“大爺,您可幫了咱們大忙了。”
老大爺和氣的擺手,“艱苦時候走過來的,能幫一把就幫一把。”
蘇青玉再次感激的道了謝,然後拿著報紙坐在一邊看了起來。
這報紙還都是農學局內部報紙,裡麵有什麼研發成果,都會在這上麵通報。
她專門在報紙上麵一張一張的尋找關於農業的信息。特彆是關於她選中的農作物信息。
蘇青玉信心倒是很大。
畢竟大豆和油菜也是傳統農作物,而且還是目前民生需求的作物。農業局對於這些方麵的研發還是很看重的。
《新型玉米協作區雜交種區域試驗計劃通知》的文章就被蘇青玉給翻到了。
其實這種已經到了試驗種植階段的品種,已經是最後階段了。所以成功率相當高。
蘇青玉看完文章之後,就立馬做了記號,繼續尋找。找到後麵,又找到一篇關於黃豆的文章,也是新品種。黃豆品種為海城8號豆。
這可勾起蘇青玉的一點記憶了,她了解的以前的油料作物發展曆程裡麵,就有一個海城八號豆。不過那會兒因為有了更高產的豆種,所以蘇青玉那會兒也就掃了一眼而已。
但是放在這會兒,那也是走在時代前沿啊。
這兩樣新產品必須取得試種的機會。
後麵再繼續就沒發現合適的信息了。其他新型農作物倒是也有,不過並不適合蘇家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