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不一樣的出征!(2 / 2)

濱江警事 卓牧閒 5371 字 10個月前

“我們那會兒跟錢叔當年上前線不一樣,部隊幾十年沒打仗,突然聽說要上前線,要去打仗,首先麵對的是怕死的問題!”

“怕死?”李軍倍感意外。

“真的,當時是真怕。”劉德貴不認為這有多丟人,接過香煙道:“一些原來有點小病的,準備住院,想以此為借口,逃避參戰。一些有關係的,想方設法調離。當然,也有很多不怕的,但怕死情緒當時真的很嚴重。”

邊檢站政委好奇地問:“怕死情緒後來是怎麼解決的?”

“做思想工作啊,政委組織全團政工乾部開了一天會,把全團官兵進行細分,這樣就能針對性的做工作。比如乾部隊伍,粗分是一種類型,細分就有若乾種類型。結婚的乾部、沒結婚的乾部、有孩子的乾部、沒孩子的乾部,弟兄多的乾部、獨生子的乾部、參過戰的乾部、沒參過戰的乾部等等。”

劉德貴頓了頓,接著道:“他們雖然都是乾部,但既有共性想法,也有個性想法,必須分門彆類做工作。戰士和家屬同樣如此,我們政委當時把乾部、戰士和家屬細分為十八種類型,在政工會上講政治思想工作要細、要實、要有針對性,要把各種思想問題大卸十八塊,然後一塊一塊吃掉!”

“還沒上前線,先打思想仗?”

“不打不行啊,不然沒士氣,搞不好人都會跑光。”

劉德貴話鋒一轉:“好在那會兒團裡出了兩個典型,一個是二次入伍的蔣瑞,一個是已經轉業被安排到東啟黨校做副校長的宋斌國,他們堅決要求回部隊參戰,團裡抓住這個機會宣傳,起到了示範作用,穩住了全團的思想。”

李軍驚問道:“宋斌國是東啟人?”

“我們團有九十幾個濱江的乾部戰士,主要來自陵海、東啟和東如三個縣。總之,做了一個星期思想工作,戰士們從怕打仗轉變成怕打不上仗,乾部由擔心生死安危問題轉變到擔心上戰場完不成上級交給的作戰任務,家屬們也從哭哭啼啼拖後腿轉變到熱情支持丈夫上前線。”

“這思想工作做的,我們要學習。”宋政委感慨地說。

“但後來又遇到了不少問題,之前隻是說要參戰,等參戰命令傳達到各連。一夜之間,全團有幾十個戰士不告而彆。”

“當逃兵了?”

“他們不是臨陣脫逃,隻是想在部隊出發之前回老家看看父母。他們回家時間最長的在家待了兩三天,最少的隻待了一天。看了一眼父母,就急急忙忙回部隊。動機單純,思想簡單,但確實違反了紀律,隻能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讓他們在軍人大會上作深刻檢查。”

劉德貴磕磕煙灰,接著道:“消息傳到官兵家裡,有的官兵父母寫信發電報,催促兒子回家探望。都快出發了,怎麼可能批假?人家知道他們的兒子不能回去,就紛紛來部隊探望,全團上下又出現了‘探親熱’。

大量家屬親友湧入部隊,首當其衝的是食宿困難。不過我們當時最擔心的不是這些,而是家屬親友會不會拖後腿、幫倒忙。有的連隊乾脆下命令,不允許家屬親友來部隊探望,但收效甚微,該來的還是來了。”

李軍追問道:“再後來呢?”

“人家來都來了,不能趕人家回去,而且那真可能是人家見兒子的最後一麵。團裡隻能因勢利導,利用家屬親友來部隊的機會,做思想工作。”

劉德貴想了想,感慨地說:“我記得團裡當時給我們提了幾個要求,官兵家屬來隊,單位主要領導必須見人家,要主動介紹赴滇輪戰情況,如實彙報官兵在部隊的現實表現,認真聽取他們對連隊的意見和建議。

要求我們組織家屬參觀榮譽室,學習連史、團史。遇到首長來部隊視察,團裡組織閱兵式、分列式的機會,要組織家屬一起觀看。有的單位還請來隊家屬作報告,現身說法進行教育。把家屬親友來隊的過程,當成對部隊、對家屬進行教育的過程,進而穩定部隊,教育家屬……”

同樣是上戰場,老劉同誌跟錢老爺子當年上前線真不一樣。

邊檢站政委受益匪淺,緊握著劉德貴的手道:“劉主任,過幾天,我要組織全站政工乾部開會,到時候請你來,講講你們當年是怎麼做官兵思想工作的!”

李軍則急切地問:“劉叔,你跟東啟的宋國斌有沒有聯係?”

“有啊,他是我的老領導,比我大十歲,我當副連長的時候,他是營長。我當連長的時候,他轉業。後來二次入伍,回來接著當營長,去老山前線打了兩年仗,又二次轉業。”

劉德貴想了想又輕歎道:“鹹魚的師父徐三野你們沒見過但肯定聽說過,徐三野那會兒最敬佩宋國斌,非要我介紹他認識。有一次去武裝部接上我,開邊三輪去東啟找人家。”

“徐三野見著人家了嗎?”

“見著了,他們是一見如故,兩個人都喝醉了。我到現在都記得,徐三野緊拉著人家的手不放,一個勁兒說相見恨晚。如果早點認識,當年他就可以跟人家一起去部隊,好跟我們一起上前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