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焦灼的沈老二
“你們再推辭,我們娘倆真不敢請你們幫忙了。”
那幾個漢子互相瞧了幾眼,見劉氏態度堅決,也知道推辭不過,便答應了下來,約好了第二日一早就開工。隻是說了,既然沈慕家要給錢管飯,他們便不帶兒子們來了——總共蓋一間屋,來十好幾個人,不知道的以為是來蹭飯的呢。況且人多了,就沈慕和劉氏兩個人,做飯也忙不過來呀。
便約定了連村長沈青山在內一共八個人來幫忙,都是乾活利索不偷懶、有豐富蓋房經驗的老把式。此時他們閒著也是閒著,便有幾個人跑去那塊宅基地上,把大塊的石頭什麼的先給刨出去,地麵收拾平整了,第二日開工也方便。
又有幾人說好了待會兒一塊兒去河邊挖些黏土來。
沈慕和劉氏也在家裡收拾些家什,到時候放到新屋裡去給宋柏用,也不必花錢再買新的了。這錢呐,能省一文是一文。
雖說村裡人都以為他家家底豐厚,連老宅都眼紅,可其實也就是個麵兒上光。沈慕家這房子蓋的著實精致,全部都是青磚砌的,連柴房、廚房都不例外:三間正房,沈老大和劉氏住東屋,沈慕住西屋。廚房挨著東屋,茅廁則在屋後。前院東邊兩間相連的廂房一大一小,大的放糧食,小的放柴火。西邊的地兒空著,和要給宋柏蓋的新屋正好一牆之隔。
而屋頂,無一不是用的瓦片。雖說是用的價錢便宜的紅瓦,還是燒製顏色不均勻的次等紅瓦,可村裡人用的都是席子和稻草氈的屋頂呢。
當初上瓦片前,劉氏心有巧思,還特意把那些燒製的不均勻的、顏色有深有淺的瓦片給挑揀歸類擺放,最後鋪出來的瓦片竟是漸變色彩一般,很是漂亮。
不過家裡用的一應物什倒確實比一般農家精致。沈老大夫婦都是讀過書的人,審美意識高於一般村人,且很有生活情趣,不像村裡一般人家的物什,能用就行。這在村裡其他人眼裡,便是家中有錢、貴氣的象征。
沈慕盤算的好。若是老宅真的欺上門來,他和宋柏的親事掀了出來,就把外頭新蓋的那間土胚房用來放柴火,自家院子裡那間大點兒的磚瓦的廂房就空出來給宋柏住,小屋用來裝糧食。
要是沒鬨出來,三年後就把西邊的院牆拆了重新圍,把那間土坯房也圈進院子裡來。
家裡人口說不得……會越來越多,院子大些總是好的。
沈慕為自己的想法又臉紅了。手忙腳亂的把背簍收拾了收拾就往鎮上去了。
他們家要管來蓋房的人飯食,按照村裡頭的規矩,這中午的一餐是得有葷腥的。沈慕這便去鎮上,割一些肉回來。
也不必多,七八個人割上一斤肉就夠了。村裡多是這樣,切成二指寬的薄薄肉片,和著白菜、紅薯燉上一大鍋,配上兩個粗麵饅頭就是很好的一餐飯食了。
第二日早上,果然七八個漢子如約而至,且擔泥的擔泥,鍘稻草的鍘稻草。劉氏也早早在家熬好一大鍋的糙米粥,配上一碟子香油拌醃蘿卜絲,熱熱的吃了就開工。
曬乾了的稻草用鍘刀切成半尺長,和在稀泥裡頭,再用木框子拓成長方形,便是草泥磚了。用草泥磚蓋出來的房子牆體不容易裂,能住的時候長,農家的泥胚房都是這麼蓋的。
眾人分工明確,一半人挖地基,另一半人拓泥磚,待地基挖得了,泥磚也拓了不少且曬得半乾,黏性正好,便可壘起來了。
另有兩個人到山上去砍伐樹木,拖了木料回來準備上房梁、釘門窗,大家夥兒乾得熱火朝天。
沈慕則和劉氏在自家的院子裡編草席。用蘆葦和茅草一起編了厚厚密密的草席,再往上頭鋪一尺來厚的茅草,就是一個可以防風防寒的屋頂了,這種草氈的屋頂隻要茅草厚實、編得細密,防風防潮並不比瓦房差。隻是茅草易壞,每年都要勤更修補,不如瓦片,落成了住個十年都不壞的。
七八個壯漢來做活兒蓋新屋,動靜可是不小。雖說沈慕他們母子兩個沒有露麵,但因著房子是蓋在他家宅基地上的,村裡人還都是默認了房子是他家蓋的。一時間好奇的人不少:這沈老大剛去世不久,怎麼這家還有心情蓋新屋?
村裡人議論來議論去倒是沒得到什麼結論,不過這事兒卻是宣揚了出去。
而沈老二,當然也知道了消息。
天下就沒有不透風的牆,再說壘房子也沒必要瞞著人,沈家老宅那邊立刻就知道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