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轉移軍營,尚未修築好堡壘時,王世充就突然發兵。在唐軍驚慌之時,李世民鎮定地下令列陣,他知道這是王世充的放手一搏,隻要今天打敗他,他就不敢再輕易出兵,指揮龜縮城中。】
【這一戰,李世民一如既往身先士卒,一如既往帶著騎兵往敵陣裡鑽。秦王李世民,一生放浪不羈愛自由,最愛帶著幾個人就去敵陣溜達。結局也一如既往——大敗敵軍。】
【如他所料,王世充此戰之後龜縮不出,唐軍在攻城之戰中逐漸疲憊,在其他將領建議班師回朝的時候,李世民說:“不破洛陽,絕不回軍。”此話一出,將領們不敢再說,這個時候扯後腿的又來了。】
【大唐皇帝、李世民他爹李淵下了密詔讓李世民回軍。】
Q版李世民出現在光屏中央,捂著耳朵一臉痛苦:“阿耶,我求你彆說了!”
【李世民不得不給李淵上表,知道上表可能對他爹起不了多大作用,還專門派了參謀軍事封德彝回朝給他爹把目前的情況掰開了說。】
【一番折騰才終於讓李淵打消了撤軍的心思。】
【唐軍久攻王世充不下,竇建德軍高歌猛進。在唐軍即將被兩麵夾擊的情況下,李世民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大軍繼續圍困王世充,他帶著三千五百驍騎奔赴虎牢。】
光屏上顯示出李世民奔襲至虎牢關的畫麵。
二十五日到達虎牢的李世民,第二天又帶著五百騎兵出去偵察了![10]
觀眾已經看得麻木了,這位秦王是不是很享受在刀尖上跳舞的感覺?
他們甚至可以猜出接下來的情形——李世民被包圍、李世民突圍、李世民反包圍、李世民又俘虜了敵軍大將…………
可他們猜錯了,這次的李世民沒有被包圍——他在溜人。
李世民越往敵軍那邊走,身後跟著的人就越少,這些人都得了李世民得命令埋伏在路邊,走到最後身邊隻剩下四個人。
尉遲敬德跟在李世民身後,他們的秦王殿下絲毫沒有自己可能已經進入敵軍偵察範圍的自覺,笑得張狂:“我執弓,你執槊,雖百萬眾若我何!”
雖百萬眾若我何!
堪稱囂張的話竟也沒令人反感,反而讓人真的產生——即使有一百萬人,也奈何不了李世民的感覺。
這句說完還不夠,李世民又道:“敵軍若是見了我,掉頭就跑才是他們的上策。”
下一刻,李世民和竇建德軍中的遊兵狹路相逢。
李世民不慌不忙地搭箭張弓,隨著羽箭一同破空的還有他的一聲——
“吾乃秦王李世民。”
得了李世民在附近的消息,竇建德出動五六千騎兵追擊。
李世民依舊不慌不忙,淡定地對隨行士兵說:“你們先走,我和敬德殿後。”
他駕著馬慢慢走,時不時往後放一箭,悠閒得跟在自己家散步一樣。
身後的追兵:你是不是看不起人?
【身後的追兵又怕李世民的箭,又覺得他走這麼慢,萬一自己追上秦王,立了大功呢?追追停停,停停追追,李世民勾著這些追兵進了他的埋伏圈。】
【李世民到達虎牢關的初戰戰績:斬首三百,俘獲夏軍的將領殷秋、石瓚。】
【初戰告捷,李世民特地向竇建德發了封信,我懷疑他是不是想靠這封信把竇建德氣死。他給竇建德寫:世充頃與足下修好,已嘗反覆……】
【翻譯一下:快完蛋的王世充花言巧語讓你來救他,你還真帶著人來了,這麼多軍費為了一個王世充值得嗎?今天遇見了你的士兵,不是我說,他們真的不堪一擊。我把他們打了一頓,是希望你能聽聽我善意的勸告啊!如果你不聽,恐怕會追悔莫及。】
劉邦:……
這嘴皮子,真是比乃公還能說。
把彆人士兵虐了一頓,還要專門寫信告訴人家你手下的兵太菜,我打你是為你好,你要聽勸啊!不聽下場會很慘。
如果劉邦生在後世,那他大概會說:這垃圾話,說得比乃公還囂張。
可他沒有生在後世,所以他隻會說:有乃公風範。
-
【兩軍在虎牢關僵持一月,竇建德幾戰不勝,糧草還被李世民派人給截了,他的大將軍張青特也被李世民給俘虜了。】
【這場僵持持續到五月初,李世民使計誘得竇建德大軍傾巢而出。】
竇建德大軍氣勢逼人,一邊前進一邊擂鼓,壓得人喘不過氣。
李世民卻毫無反應。
【李世民表示你敲你的鼓,我有反應算我輸。】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等你敲完就該我登場了。
李世民看得出竇建德的軍隊沒什麼紀律,又犯了輕敵之錯,所以他等待著一個機會。
在這期間,雙方的小股部隊打了一會。
竇建德的士兵從上午到中午一直在列陣,早已疲憊不堪,好些人都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想動彈了。
就在他們心思懈怠之時,李世民發起了攻擊。
宇文士及率三百騎兵向竇建德軍奔去,然後他就發現竇建德居然在這個時候開朝會!
這不是天助我也嗎?
李世民率輕騎從虎牢關疾馳,過汜水、入竇建德軍陣。
“道玄!上馬!”
戰甲上插滿箭的李道玄聽到自家堂哥的聲音,轉頭便見李世民駕馬而來,在他身側還有一匹馬。
“跟著我。”
李道玄向敵軍放出一箭後翻身上馬,跟在李世民身後衝鋒陷陣。
戰場上喊殺聲震天,馬蹄揚起的灰塵彌漫開來。
疲憊的竇軍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李世民領著程咬金、秦叔寶等人熟練地在敵陣中穿行,所過之處,皆是倒下的敵軍屍體。
唐軍的旗幟在竇建德軍中揚起。
【竇建德軍潰敗逃竄,唐軍追擊三十裡,斬敵三千,俘虜五萬。】
【這一戰,生擒夏王竇建德。】
【這一戰,逼降鄭王王世充。】
【在聽見李世民問他為什麼要多管閒事,冒犯唐軍時,一代梟雄竇建德在這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麵前低眉順眼地說:“今若不來,恐勞遠取。”】
若我現在不來,還得勞煩你跑那麼遠來打我。
【在聽見李世民問自己見到口中所說的小童,怎麼這麼恭敬時,不可一世的大鄭皇帝王世充隻能磕頭認錯。】
光屏之上的英俊的李家二郎、親王李世民身著黃金鎧甲,一路敲鼓吹號帶著竇建德、王世充獻俘於太廟。
【武德四年,李淵覺得什麼官職都配不上李世民的功績,琢磨了許久才為其加號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台。】
【天策上將,一個為李世民而生的稱號。】
【一戰擒兩王,這是何等耀眼的戰績?而完成這等功績的人隻是一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
【這一戰之後,隋末的群雄在後人眼裡的麵龐已然模糊,無論是李密、宋金剛、劉武周,還是王世充、竇建德,都注定淪為李世民的陪襯。】
【隋末爭霸的亂世變成了李世民一個人的獨秀。】
【李世民的強大將他的對手襯托得太弱了,以至於有的人說不是李世民太強,而是對手太弱。可事實上,隋末群雄的水平不比以往任何一個亂世梟雄的水平差。】
【就拿竇建德來說,有人說他就像是另一個劉邦,他能征善戰、禮賢下士、愛兵愛民、極得民心,假如沒有李世民,他很有可能是統一天下的那個人,可是沒有假如。】
【老天跟他開了個玩笑,這個世上有李世民,一個比他更年輕、更完美的李世民。】
【東漢末年有魏蜀吳三分天下,隋朝末年有唐夏鄭三足鼎立。】
【如果沒有李世民,隋末或許會成為和三國一樣,被後世寫成一部蕩氣回腸的亂世史詩,後世人會有各自偏向的陣營。】
【可是隋末有李世民,所以在隋唐的故事裡所有人都隻是李世民的陪襯,所以後世人不會有陣營之分,因為李世民就是毫無爭議的、唯一的勝者。】
【正如燕雀不可與鳳凰相提並論,群星又豈能與太陽爭輝?】
【生在隋末亂世,是群雄之幸,與李世民身處統一時代,是群雄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