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囑了屬下該辦的事,皇帝也沒有理會他們提出的其他朝堂瑣事,優哉遊哉離開。
禦書房重新歸於黑暗,幾名大臣慢悠悠行走在漆黑的深宮,彼此都有點遲疑。
“老李,你說這可怎麼辦?”
李侍郎沒有回應,倒是一旁急性子的張郎中開口:“我看啊,得早做打算。“
還能做什麼打算,當初聽從皇帝的安排,周旋於駱、奚兩派間,但好歹有皇帝在背後撐著,晚上還能睡個安穩覺,可隨著皇帝隱退,他們的日子也逐漸變得難過。
很多事情不好站隊、更多事情不能站隊,真真是左右為難,如今,也到了做抉擇的時候,是繼續效忠無心政事的帝王、還是另擇明主,並不是一個太困難的決定。
於是,幾個人就這麼在出宮的小段路途,做下了決定。
儘管已經決定“棄暗投明”,可到底皇帝的權威擺在那裡,吩咐的事還得繼續做。
伍家在邊關的根基,說土皇帝有點誇張,可得人心是絕對的,任是怎樣的人,對於一直庇護自己的將軍,總是心懷感恩的。
商議了很久,李侍郎三人終於跟在邊關的幾名小將聯係上,可惜距離遙遠,一來一往間也費去不少時間,等商定好主意,已經快到年關,期間,戎族又來犯一次,毫不意外被伍家軍打出去,一點便宜沒占到。
這一次,從京城來的幾名小將在戰事中也有不菲的表現。
按照慣例,每年戰事結束,朝廷都會派人送來獎賞,並不多貴重,多是一些金銀珠寶,象征意義大於時間意義,官位晉升更是很少見。
但是這一年,隨著朝廷賞賜一起來的,還是幾份封賞的聖旨,這幾次表現不錯的幾位小將都被升官了,這叫邊關眾軍官很是不忿。
邊關軍士的品級氛圍兩部分,低級的如百夫長、千夫長這樣低階的官職是可以任由上級指派的,也就是說,隻要伍將軍同意就可以晉升,但是若論真正的官員品級,非得朝廷任命不可。
這就跟一般縣衙裡,小吏可以隨縣令指派,但是縣令必須得由朝廷指派是一個道理。
固然,這幾個小將勉強有一點功勞,可邊關那麼多的軍官,哪個的功勞都不比他們低,俗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往大家待遇一樣就算了,可如今憑什麼。
理由很簡單,不過是各為其主罷了。
他們跟的伍將軍,是不被朝廷所看重的,所以連帶著他們也不受重視,而這幾個小將不過剛來,就因為是朝廷看重的人,所以稍微立了功就可以被封賞,真是叫人嫉妒。
還有一件更尷尬的事,伍將軍的女兒如今是皇後,邊關人消息不暢通,知曉的不多,隻聽說現在也能參與政事,伍將軍的官位這輩子是到頂了,可他們就跟著受罪了。
忠心的自然忠心,可有小心思的難免就想得多了一點,既然跟著伍將軍沒有前途,那麼轉投皇帝那邊呢,以前是沒有途徑,可現在不是現成的人嘛。
在伍將軍不知道的時候,一小部分投機的屬下悄悄投靠了“敵方”,而在更多人看不見的時候,還有幾個尋常投軍的人,在這一年的戰事中也有不錯的表現,毫不起眼升了一個小級。
————-
雖然有種種不公,可軍隊的日子因著糧食充足,到底比以往要好上不少,糧草充足的秋冬還看不出來什麼,等到了春天,一個個竟然也能吃個八分飽,也有了力氣訓練和乾活,叫軍士及家屬們都充滿了希望。
就在眾人滿懷乾勁開始春耕的時候,京城一道聖旨傳來,召喚伍將軍及幾個兒子入京。
這還不是最緊要的,讓人不得不多想的是,聖旨竟然指定了一位小將軍,在伍將軍入京時暫管邊關。
管理權轉移,這可不是小事,伍將軍麵色如常接下聖旨,待回到自己的書房,臉色陡然陰沉下來。
“皇帝打的一手好算盤,這是要用完就扔啊。”
伍家幾個兒子也有點不安,伍家大哥還在沉思,伍家二哥就問:“父親,那我們回去嗎?“
伍將軍饒是再生氣,也不忘瞪一眼這個傻兒子,他們還能抗旨不遵不成。
伍家三個道:“父親,我們都走了,您可想好留誰照看。”
伍將軍也在想這個問題,他離開邊關的次數並不多,而每次離開的時候也會安排信得過的屬下代管,也僅僅隻是暫代,也沒人敢真的覬覦。
但這次,著實不好說。
“還是讓周副官留下吧。”周副官是跟著伍將軍多年的得力屬下,屬於絕對可以相信的那一撥人。
“也不知道皇帝召我們進京,到底是要做什麼?”
“爹,小妹沒有來信嗎?”伍家大哥想了半天,隻問出這麼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