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4章 四庫全書(2 / 2)

鑒寶狂少 胖爺 4876 字 2024-03-26

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

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餘冊,約八億字。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彆藏於全國各地。

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奉天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避暑山莊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

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彙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是神州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神州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係統、最全麵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係。

《四庫全書可以稱為神州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

神州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四庫修書之前,清代的出版業高度發達,典籍充分積累,藏書興盛,文獻整理工作全麵展開,漢學成為主流學風。

在時代學風下,學者們需要大量藏書,以及許多完整的原著,以征引材料,考證學術源流。

而對於自明末以來進入神州的西學,如何對待,到自覺檢討並總結以引導臣民認識西學,確立西學政策的時候了。

在這種形勢下,需要更大規模的行動,來做一次徹底全麵的學術文化總結,也必得政府親自出麵主持方能完成這個任務。

而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雄才大略的乾隆大帝,希冀超邁前人,並且他自己也完全有能力識斷、調理文化。

乾隆中期,經過一百多年的勵精圖治,清朝呈現出盛世景象。

思想學術文化亟待總結的要求,政治經濟的保障,以及乾隆個人的喜好,學術界的呼聲,使神州傳統的盛世修書在這個時候又展示出巨大魅力,催生出繼順康雍之後再次修纂大型書籍的態勢。

盛世的宏闊是需要鴻篇巨製來充實的,而清政府也需要完成時代留給自己的使命。

乾隆也想借纂修《四庫全書之機向全國征集圖書,貫徹“寓禁於征”的政策。

四庫修書就表麵而言,起於三方麵。

一是周永年自明末曹學佺再倡儒藏說,提倡集合儒書,與釋藏、道藏鼎足而立。

二是乾隆下詔直省督撫學政征求遺書,彙送京師。

三是朱筠、王應采奏請校辦《永樂大典,輯佚書籍。

但實際上是學術文化發展到總結時期,以及學術與政治的合力的需要。

當然,乾隆想超越父、祖修書之功,尤其是超越祖父《古今圖書集成的私意也是不可忽視的。

可以說,《四庫全書是神州古往今來記錄最為全麵的叢書。

所記錄的文字,比《永樂大典還要多了三倍多。

毫不誇張的說,這是敗家皇帝乾隆爺在位六十年最大的政績,沒有之一。

可就是這麼牛逼的寶藏級典籍,同樣命運多舛。

鹹豐三年和鹹豐四年,太平天國先後攻入鎮江和揚州。

收藏在鎮江金山寺行宮文宗閣和揚州天寧寺行宮文彙閣的部分《四庫全書卷宗被天平天國焚毀。

鹹豐十年圓明園浩劫,文源閣收藏的叢書,傳聞也被焚燒乾淨。

現存的《四庫全書殘本,僅有七十三卷而已。

但現在看來,事實大有出入。

眼前箱子裡麵裝的如果真的是《四庫全書十一至十三卷,那就說明,當初圓明園焚燒隻是個幌子。

真正的叢書同樣被英法聯軍洗劫,並運回了歐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