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一等高嶺土已經少的可憐了。
多虧金家目光長遠,利用職務之便,暗地之中封存了一批二等高嶺土,作為金家傳承。
明朝時期,瓷器時代徹底爆發了。
每天消耗高嶺土的數量,大的驚人。
到了清朝中期,上等級的高嶺土已經徹底消耗殆儘,以後燒造器胚用的黏土也叫高嶺土。
不過,那都是高領山周圍的一般貨色了,跟之前皇家開采的質量,相差天地。
燒造出來的物件兒,質量當然不如從前。
這也是清朝中晚期以及民國瓷器不如之前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瓷器製造的技藝不斷提高,但材料卻大不如從前,這也是曆史必然的結果了。
也正因為如此,金家封存的二等高嶺土,就更加彌足珍貴了。
曾經有無數收藏愛好者,出天價打算收藏一些金家存貨,全都被金鑫婉言謝絕。
就連科學院上門求購都沒能如願。
後來科學院找到了孔老和幾位神州高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好一番說好話,金鑫這才捐給科學院兩公斤二等高嶺土做研究。
這已經是給科學院天大的麵子了。
可這一次,金鑫不但親自給陸飛設計燒造瓷器,甚至動用了自家的老存貨,這簡直不可思議。
許世傑的腦子徹底亂套了。
他想不明白,金鑫怎麼會為陸飛破例,陸飛怎麼會有這麼大麵子啊?
可要說不相信,手中瓷碗那瑩瑩如玉的胎質卻又是最直接的證據。
這樣的胎質,絕對不是一般高嶺土可以燒造出來的呀?
尼瑪!
這一刻,寶島故博大佬許世傑都有些懷疑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