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仿製贗品中,清一色都是采用人工加濕,幾乎看不到這種傳統的工藝出現。
而眼前這件青花纏枝蓮小碗,卻是實實在在采用的“汽反”工序,這也難怪那些掌眼的打眼,人家的確下了功夫了。
光是這份認真仿製的態度,就值得人們花高價購買,不過,用於坑人,卻是不可取的。
而讓陸飛吃驚的還不止是“汽反”的繁瑣工藝,這件作品的青花顏料也很不一般。
現代工藝品和仿製品,幾乎九成九用的都是化學顏氧化鈷配製的青料。
這種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豔,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
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但架不住成本低,這都是利潤啊!
而眼前這件作品的青花青料,卻是正經八百的“韭菜邊”。
所謂的“韭菜邊”指的是清前期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種色料。
產江西高安,呈黑色硬顆粒狀。
經粉碎磨細,加水調勻即可使用,頗耐高溫,窯火稍過,紋飾仍清楚而不散漫。
韭菜邊一名始見於唐英《陶冶圖說:“……青中有韭菜邊一種,獨為清楚,入火不散,細瓷必用之。”
到了清朝時期,蘇麻離青和回請料幾乎消耗殆儘,造辦處的存貨都不足一百石,所以,韭菜邊便成了最完美的替代品。
跟回請料一樣,在那個年代,韭菜邊也是皇家禦用的青料,普通百姓和民窯根本得不到,如果走私韭菜邊,那可是犯下欺君之罪,是要誅九族的。
雖然隻是皇家禦用青料,但架不住皇家需求量實在太大了,而且要求極高,幾乎燒製每一件作品都要實驗很多次,所以青料大量浪費和消耗,到了嘉慶中期,韭菜邊也成了稀缺貨。
到了民國時期,除了造辦處督瓷處的老存貨落在牛逼人物手中之外,幾乎見不到韭菜邊的存在了。
可眼前這件青花纏枝蓮圓盤,用的卻是實打實的韭菜邊青料,這就更牛逼了。
就衝這難得的青料和認真的態度,花三百多萬買一件仿品,陸飛就不覺得吃虧。
收藏,收的是文化,藏的是底蘊傳承,但是,文化的態度,何嘗不是一種高級文化的體現呢?
實話實說,如果在平時生活中陸飛見到這樣認真而且完美的作品,陸飛同樣會毫不猶豫拿下,就算花五百萬都無所謂。
當然,前提是陸飛心甘情願,如果有人明著用贗品忽悠他,那肯定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上手這件近乎完美的仿品,陸飛出了感歎讚美之外,心中還有很多疑惑。
陸飛可以說是現代收藏界中領軍人物,接觸瓷器行業息息相關的人才和大佬不計其數,但陸飛可以非常肯定,這些人中,沒有一個能做出這般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