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185番外15(1 / 2)

第一百八十五章

在京大任教之後,紀時拿到了國內數學界最具影響力的兩大獎項,陳省身數學獎和華羅庚數學獎,另一大獎鐘家慶數學獎用來獎勵有出色成績的博士生,紀時不在這個獎勵的範疇內,但他博士那年也沒有拿到這個獎,因為同齡人中有比他更出色的人在。

在國內數學界,他的成果還是很受認可的。

但在國際上,各個國家都在不斷出現數學天才,紀時並不是很快嶄露頭角的那一批,雖說他在《數學年刊》等有權威性的雜誌上發過文章,但天才們總以更偉大的發現和對數學界更大的貢獻吸引著這個世界的目光,他們帶走了全世界的關注度。

菲爾茨獎、克勞福德獎、阿貝爾獎…

其實也不能說紀時完全被忽視了,因為在他43歲這一年,他的一項發現被國際數學界認為是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但那一年,法國的一位數學家橫空出世,成為了那年最受關注的數學家。

然後是他47歲那年、51歲那年…

數學研究畢竟是曲高和寡的東西,比如每年諾貝爾文學獎頒布前,國內的網友們還能經常討論討論,說村上春樹怎麼又陪跑,,今年諾貝爾該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了,可到了數學這裡,絕大多數人恐怕隻知道華羅庚陳景潤和丘成桐,而且隻知道這個人是搞數學的,卻並不知道他做了什麼。

所以紀時入圍某某獎的時候也被媒體報道過,倒是也會有人科普這個獎有多重要,可普通人確實不感興趣。

但在專業人士眼裡,紀時就是個經常陪跑的悲情人物,數學界的村上春樹。

當然,這種稱呼已經代表紀時很厲害了,但對於大眾而言,提名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拿獎。

幸虧紀時自己對這一切看得很淡。

得之他幸,不得他命,要是他成天糾結著這些,那後續的研究他絕對也乾不下去了,所以不管是不是陪跑,紀時都勤勤懇懇地搞研究,常年和國際上的一些知名數學家保持聯係,也和國內外的研究所共同開展數學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他算是相當有知名度的一批數學家。

紀時慢慢地成為了數學界的領軍人物。

他有時候也會感慨自己運氣不行,包括同行們也經常為他惋惜,畢竟沒本事拿是一回事能提名說明就是有希望,可每回和獎金擦肩而過又是什麼意思?

但這並不影響紀時自己本身的研究,也不影響他的地位。

因為成果這種東西是無法被抹殺的。

紀時這一輩子就沒為搞研究的資金發過愁,作為學者和教授,他創造了不錯的研究成果,作為老師,他也培養出了一批出色的學生,而且他也沒有立山頭讓徒子徒孫們開疆拓土的意思,就安安靜靜地搞研究,順便問問自己學生最近出了什麼成果。

他的學生們也覺得他很神奇。

按理說紀時這個人平時不太問事也沒有爭權奪利的興趣愛好,可一旦他某位學生有這種趨向了,他老人家不知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他總能找上那個人,問一聲最近研究什麼了,有什麼進展,大家一起探討探討,結果探討著就會讓學生產生我這麼菜怎麼好意思折騰我的理想不是為數學事業奉獻終身嗎,慢慢地一個個也冷靜下來了。

紀時敢說,也能說,因為他是實打實的靠本事積累的話語權。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研究者,紀時這一生都在和數學打交道,即便到了晚年,他依然會有成果出現,其中也不乏對於三大世界級數學難題的解析,紀時是在這些難題被解決的過程中作出貢獻的一員。

畢竟他是一個數學家。

有誰不想摘到皇冠上那顆最閃亮的鑽石呢?沒有誰能抵擋住這種誘惑,這是數代數學家在努力奮鬥的一件事情。

終乾,在他69周歲這一年,紀時拿到了數學界最重要的大獎之一的W獎,這是他和醜國一位數學家共享的獎項,兩人的研究領域不同,但彼此之間有重疊,也有合作,畢竟W獎不限年齡,拿獎的老頭兒不少,這些人的很多研究成果是在年輕時候做出的,紀時和他同屆的獲獎者都屬於一直有成果的類型。

但這的確是紀時所能拿到的最高榮譽。

他其實沒想過自己可以拿這個獎,畢竟W獎的曆屆獲獎名單都是數學界赫赫有名的大佬,他在P大的時候甚至在某些大佬手底下學習過,之後的不少研究也是受了這些大佬們的啟發才能得以進行下去。

但……這至少證明他這些年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他沒有白活一場。

拿下W獎之後,紀時在媒體的宣傳中自然立刻成為了國際數學界的頂級人物,媒體的宣傳中也把W獎和諾貝爾獎並列,紀時接受采訪的時候是比較謙虛的,因為他明白,自己和那種國際最頂級的數學家之間依然存在著差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