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耀已經發現了, 不管她做什麼,民間的聲音總是毀譽參半。
她好像很難讓所有人滿意。
這是必然的,每個人需求不一樣, 站的立場不同,自然沈玉耀下達的命令對於他們來說, 也不一樣。
有人覺得沈玉耀愛國愛民的同時,就會有一大群人認為沈玉耀苛責他們。
沈玉耀早就已經過了跟人爭辯她是好人還是壞人的階段了, 她隻想儘快完成之前的設想,推動大莊大步向前。
在鐵路緊鑼密鼓的施工聲中,劃時代的紡織機也做了出來。
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各樣能夠提升效率的改良工具現世。
如果是以前, 修鐵路這麼重的活兒,一定會影響農民耕種,勞動力比較少的家庭,甚至可能會吃不飽穿不暖, 餓死人也不是少見的事情。
但是今年如此大的施工量,到了年底,戶部上交的賬目裡, 大莊的糧食竟然是出於豐收狀態,而且是各地大豐收。
過年已經十八歲的沈玉耀最近又長高了不少, 已經和沈瑉玥持平, 甚至還比她高一點了。
大概在一米七五左右, 女子骨架較小,與男子相比,更為顯高。
視覺效果就像是一米八,威儀甚重。
沈玉耀對現在的身高還挺滿意的。
沈氏皇族的人一般都比較高,公主們的身高大部分在一米七以上, 這在古代比較驚人,畢竟普通人沒有足夠的營養來長個子的,能到一米六,就已經算是女子中比較高的了。
貴女們身高一般都在一米六左右,沈氏的公主們的身高可謂一覽眾山小。
沈玉耀隻希望大莊新長成的一代能吃飽飯,穿暖衣,不必因為餓肚子變得瘦瘦小小的。
“從南國貿易換來的高產糧種確實高產,但更多糧食均產自佛地,佛地一年三熟,不知其他地方能否效仿。”
戶部尚書蔡有誌說話時滿麵紅光,喜氣洋洋,小老頭乾了大半輩子了,就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啊!
何曾想過,他竟有一天會因為國庫太過豐盈而困擾,要去建造更多的倉庫啊!
真的是一年一變,回想在莊太宗時期兢兢戰戰的日子,蔡有誌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可以叫農司的官員仔細研究,隻要他們能研究出結果,重重有賞。”
沈玉耀說完,又叮囑蔡有誌一句,“農司目前掛靠在戶部之下,裡麵都是人才,你一定要保證他們過得舒心,不必吝嗇錢財,若有人能研究出利國利民的東西,加官進爵不在話下。”
農司是沈玉耀今年才搞出來的東西,之前她其實想要直接成立一個農業部的,但是滿朝文武說什麼都不同意,滿嘴祖宗之法不可變。
其實是覺得那新成立的部門也不知是做什麼的,哪兒能上來就有個位同尚書的領導。
那不等於在他們頭頂直接空降一人嗎?即便那人來頭不小也不行!
沈玉耀也不好再這上麵非跟文臣們對著乾,她的目的也不是給新成立的部門的官員們樹敵,讓滿朝文武孤立對方的。
所以乾脆在戶部之下,劃出個農司來。
戶部改成財政部,另立科研部的想法自然也是沒有下文了。
自古以來便有的農都沒那麼快分離出去,彆的哪兒有那麼容易。
不過戶部的壓力確實是少了一些,沈玉耀認為自己的減負初衷是完成了的。
因為臨近年底,從秋收開始就不停查賬,數錢數到手抽筋,連續奮戰月餘,黑眼圈十分明顯的蔡有誌對於沈玉耀的初衷,完全不感興趣。
他老頭子也不知道還能乾幾年,這樣下去就算心裡很開心,遲早也得倒下了。
必須得多找一點幫手。
蔡有誌,一個曆來正直,三朝元老的老臣,突然悟了,他得找個辦法,把肩上的擔子分給彆人一些。
這是給年輕人機會啊!
沈玉耀疑惑抬頭,不知道蔡有誌為什麼突然麵上露出笑容,難道大莊豐收,蔡有誌這麼高興?
果然是個剛正不阿的性子,隻有這樣的人才適合做大莊的尚書啊。
沈玉耀非常感動,“蔡尚書,這段時間真是多謝你了,等年後,朕欲在京城修築日晷大樓,不知國庫是否充盈,可以負擔此事呢?”
日晷不是普通的日晷,而是鋼鐵日晷,也就是後代熟悉的鐘表。
沒錯,鐘表也被造出來了。
當煉鋼煉鐵的技術得到發展,技術也走到那一步,一切就變得順理成章。
沈玉耀隻給出一個大致的道路,科技成果就開始紮堆出現,那些已經開始熟練應用浦西帶來的外族符號的大莊本土高智商人才,也就是大莊的科學家們,他們帶給了沈玉耀太多太多驚喜。
“負擔倒是可以,國庫的錢財當然足夠,可是人手……”
這附近的青壯年,能抽調的都去修鐵路了,蔡有誌實在是沒辦法來個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