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第 40 章 袁紹和袁術兩兄……(2 / 2)

【若說起孫堅最有名望的一件事情,那就非力斬華雄大破董卓這一事莫屬了。是的,和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關羽溫酒斬華雄完全不同,在正史上是孫堅斬殺了華雄。在之前我們講曹操的時候說到了,董卓惹了眾怒,招來天下諸侯起兵征討他並且擁立袁紹為盟主,然而聯盟的這些人卻各懷心思,每日飲酒高歌,也不願意打仗。】

【而在這其中真的願意征討董卓的,除了曹操鮑信,就要數孫堅了。早在當初平定黃巾軍的時候,孫堅就看出董卓此人狡詐,所以當時他就羅列了董卓的罪證,並且希望張溫誅殺董卓可惜沒有得到回應。隻是後來又被朝廷任命為了長沙太守,直到後來起兵征討董卓。就連董卓本人也不得不承認: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

【其實說起來,看似所向披靡的孫堅其實卻分外凶險,首先是因為他出身的原因,隻能去投靠勢力比較大的袁術。之後孫堅在梁東地區,正式迎戰董卓的部隊,隻要這一仗順利,就可以進而攻打洛陽。然而變故突發,孫堅被徐榮的部隊包圍了起來,可以說是全軍潰敗,突圍出來的時候,孫堅身邊隻有數十名騎兵。情急之下,他突然想到一個妙計,他平日喜歡戴一個紅色的頭巾,董卓的部將多依靠這個頭巾來辨認他。於是情急之下他將這個紅頭巾給親信帶上,這才拖延了時間,讓他再從小道逃跑。】

【當然最後那個親信也沒有死,他也想出來一個妙計,就是把那個紅頭巾綁在了一個墓碑之前,自己躲在了旁邊的草叢裡。追兵遠遠地趕了過來,以為人已經逃走了,於是就撤兵了。孫堅經此之後卻仍然不氣餒,他一路以來整合自己的舊部,伺機再戰。於是大破董卓的軍隊,擊退了呂布,並且將都督華雄梟首。】

【在這件事情之後,甚至董卓都開始害怕了孫堅,想要與他訂下姻親,將女兒嫁給他的兒子,以平息戰亂。還好孫堅拒不接受。】

然而他在前線這麼勞心勞力的打仗,袁術卻輕而易舉地就相信了他人的讒言,斷絕了他的糧草。

最後甚至逼得孫堅連夜乘馬奔跑到一百多裡外的魯陽親自解釋了一番,袁術才肯供給糧草。

天幕上講到這一段的時候,吳夫人不由地在馬車上腦補了起來。

她雖然隻是一介女子,但是亂世之中總也學會了許多,袁術此人驕矜自大又殘暴不仁,實在不能擔任得上天下之主。

可惜啊,孫家到底是依靠過袁術,如今想要脫離而自立,必須有一個正當的原因,現在還不是時候,她那長子也算得上是麒麟兒,隻不過性子太急,如今的操作之下恐怕要生出事來。

【可惜了這樣一位將才最後死在了起義軍的內部鬥爭之中,由於董卓放棄了洛陽而遷都長安。這些人就從共同討伐董卓的義舉變成了互相爭搶這地盤擴大勢力的諸侯。孫堅最終被袁術派去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迎戰,本來孫堅是勝了的,結果卻因為乘勝追擊,落入了陷阱。黃祖部將從竹林間發射暗箭,使孫堅中箭身亡。】

【但是後來很多年過去之後,孫權也以為父報仇的名義圍殺黃祖而屠城。】

蘇扶南說到這微微歎了一口氣,那樣一個亂世啊,想想就讓人害怕。

吳夫人看向一旁的小兒子,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輕喚道:“仲謀,阿母一介婦道人家,不懂彆的什麼。但是阿母始終相信這冤有頭,債有主。倘若你將來真的要為父報仇,殺了那黃祖也便罷了,莫要遷怒於普通人。凡事都留一線,這是給彆人留退路,也是給自己留退路。”

她說完了,不由得微微歎氣。孫權見到此番情景,也立刻應答道:“阿母,兒子明白。想來天幕之人所說的那一天,應該是兒子糊塗了。既然兒子提前知道了這件事情,那必然不會重蹈覆轍。”

吳夫人有時候會想,倘若自己的丈夫和兒子隻是一介平庸之輩,到底是會更好呢,還是又會更壞呢?

【說起來,孫堅幾乎是征戰了半生,最後卻連一郡之地也沒有。最後還是他的侄子孫賁扶送了孫堅的靈柩回去。】

【和父親孫堅一樣,孫策也算得上是一個少年英雄,他也是年少就喜歡結交朋友,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周瑜,可以說是後來東吳的核心人物。不過也是孫策歸附袁術的時候,他與袁術的裂隙卻越來越大。】

【首先就是守孝結束之後的孫策來找袁術,想要要回父親的舊部,可是袁術卻害怕孫策自立隻是讓他投奔去他的舅父和堂兄。直到後來,孫策憑借努力招募到了幾百人,袁術才答應歸還舊部。但是在此次事情過後,袁術仍然經常失信,比如說他曾經許諾給孫策九江大守的位置,結果轉手又給了彆人。甚至是孫策自己打下來的廬江,結果袁術卻轉手就讓自己的老部將去當太守。】

【大家想想就這樣,孫策怎麼能夠忠心於他呢?在袁術的不斷壓製之下,直到孫策回到了江東,才終於有了一些發展。】

蘇扶南他隻是簡簡單單的陳述了一句事實,然而天幕底下的袁術卻是實打實的生氣了起來。

“孫策那小子確實是有能耐啊,就連誰幫著他起家都忘了,如果若有來日,他是不是還要反過來攻打於我?”

然而在天幕的另一邊,吳夫人卻已經與長子孫策定下大計。不會主動與袁術反目,除非……是他自己主動招來天下人的唾棄,那麼孫家自然也不能罔顧於民心。

曆史在這個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因為總有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以為重來一次他就可以規避掉自己所有錯誤的選擇,可是他殊不知人心的欲望是在不斷的增長的,當他放任欲望的生長,卻沒有與之匹敵的實力,就隻能變成籠中的困獸。

袁術自從得到了孫堅偶然發現了傳國玉璽之後,野心逐漸膨脹,甚至以為自己是天選之子,最終不顧孫策的勸阻,執意稱帝。

這一次終於引發了天下人的眾怒,被大家群起而攻。

曹操雖然之前鐵定是得罪了袁紹,與其之間必定有一戰,拿不出兵力去對抗袁術,可是至少現在不用擔心在腹背受敵了。

【在曆史上孫策確實也算得上是驚才豔豔了,可以說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平定的江東。然而在曆史上卻有這樣一樁眾說紛紜的公案,那就是東冶屠城。因為《三國誌》記載這段的時候說孫策“據會稽,屠東冶。”可是卻又有“軍令整肅,百姓懷之。”這樣的記錄。史學家爭吵頗多,卻沒有留下來一個固定的答案。但是這樣的記錄伴隨他始終是一個黑點。】

【不過卻也不得不說,東吳總出這種少年英才,嗯其實有另外一個原因是父輩死的太早。孫堅三十七歲身亡,而孫策遇刺而死的時候隻有二十六歲。至此,接替了父兄事業的孫權成功掌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並且在後來建立了東吳。】

孫策恍然一驚:“!”

他二十六歲就死了,竟然還是被刺殺的?可是天幕透露到這裡,卻也不願意再說。孫策隻能自己去推測一個大概的時間。

當然至少他們現在已經是一方諸侯,還有自己的謀士。

而劉備卻是最慘的,他終於有機會逃脫了曹操的掌控,想要奪取徐州,然而卻失敗了。

即使是他成功了也又能如何,徐州的地理位置異常的優越,周圍諸侯盤踞,以他現在的實力,就算能夠爭奪回來,也很難守得住。

隆中。

諸葛亮仍然每日撫琴,桌案上的信箋傳遞的是徐庶郵遞予他的。那個才剛剛嶄露頭角的劉氏宗親,真的是他值得托付的明主嗎?

他本欲投之,就忽然想要再去檢驗一下對方的品性。

現在,他首先要揚名,這一點徐庶同他的好友都願意幫助於他,第二點則是,他會向劉備拋出了一個去向,不知他會不會親自光顧於他。

然而看到了信箋上的留言,諸葛亮卻搖了搖頭徐州並不是值得他爭奪的最好去處,雖然其地理環境優越,但是有那樣一個曹賊在旁,恐怕是日日不得安寢。

最好的去處,不若是去投與他同為宗室子弟的劉表,借助劉表的威勢與天下的其他諸侯相抗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