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2 / 2)

蘇扶南在說這段話的時候是用很平常的語氣,然而卻在天地之下激起了驚濤駭浪。

上巳宴席之上,相聚在一起的原本感慨於唐朝繁盛君臣已經變了臉色。

縱觀曆朝曆代,其實這樣的宮廷秘辛算不得什麼,隻是如今此事傳入民間百姓耳朵裡,豈不是有損了天家威嚴。

另一個平行時空之下,武則天也看到了此時的天幕,她冷哼一聲,想不到這李唐的有些事情還真是“”一脈相承”啊!隻是,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李治,在政治上都能稱得上是一位有能力有手段。即便是因為李治身體不好讓她參與朝堂政治,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打擊世家考慮。隻是最後卻沒想到大權旁落,江山易主罷了。

怎麼到了她的孫輩,前期還算赫赫有為,後期的執政就差點讓社稷斷送了呢?

【自從李隆基在廢掉王皇後以後,楊玉環雖然名為貴妃,但是等同於皇後,極儘榮寵。“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這首杜牧的絕句裡形容的是貴妃生活奢靡,因為喜好食用荔枝。所以為了保證荔枝不會色變味變,唐明皇不惜動用極大的人力物力,讓驛站的使者加急運輸。】

【然而或許是因為福禍相依,楊貴妃的悲劇也由此祭奠,更因為堂兄楊國忠亂權而愈演愈烈,安史之亂後,李隆基攜楊貴妃以及多位皇子出逃,然而行至馬嵬坡的時候,軍中忽然嘩變,將士們殺死了楊國忠還要求李隆基必須處死楊玉環,否則並不再行軍。】

【於是,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寵愛,最終沒有戰勝自己求生的決心,最終聽從了將士們的意見,賜給楊玉環三尺白綾,令她自縊於佛堂。關於他的死亡,也有不一樣的說法,有人說她自縊而亡,也有人說他是被嘩變的亂軍斬殺。不管怎樣,楊玉環去世,終年38歲。她死了,和大唐盛世一起被埋葬了。】

天寶十四載,羌村攜家逃難而來的中年人聽到這裡終

() 於忍不住哭了起來。

大唐盛世一起被埋葬的何止是這位風姿綽約的貴妃呀?和大唐盛世被一起埋葬的,明明是萬千黎民的屍骨。

他,杜甫,也曾經年少成名啊。

和李白的瀟灑恣意不同,後世對於杜甫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幾經漂泊,貧困潦倒。可是誰知道京兆杜氏乃是名門之後,他的祖父是曾經聲名赫赫的杜審言,母親崔氏。更是出身於“五姓七望”之首的清河崔氏。

可是或許是年少過得太順利了,遊曆四方,兩遇李白,以文會友……卻讓他的仕途作為代價變得異常的艱辛。屢次落第,好不容易有一次長安應試的機會,卻因為李林甫的一句話就變成了一場鬨劇。

然後為了一個機會,他又不得不去拜謁權貴,但是當時的長安哪有人給了他回應呢?

“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

寫這首詩的時候,他三十七歲。這是他的夙願,他渴望能有一個入世的機會,以輔佐君主再現堯舜時期的功績,使民風淳樸。然而僅僅是入仕這第一步,他就沒法邁進去。

後來的路就更是坎坷了,他向天子獻富才終於得到賞識,被授予了一個區區小官,可是不久之後卻傳來噩耗,小兒子被活活餓死了。

緊接著兵禍和戰亂就來了。

現在才過了幾年啊?轉眼間繁華不再。

他們生於一介破屋之中,即便心中還懷揣著兼濟天下的理想,卻又不得不低頭。

【上過曆史課的我們都知道,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唐玄宗統治後期朝政的腐敗,這裡麵或許確實有楊玉環作為一個貴妃耽於享樂,生活奢靡。甚至楊家一家人無論姊妹弟兄都手握大權,肆意受賄斂財。但是最大的原因不還是在李隆基他識人不清,用人不當,導致。當時的唐朝上內部階級爆發了巨大的矛盾。宦官專權,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先後操弄權術,土地兼並日益嚴重,手握重兵的節度使中央越來越割裂,……樁樁件件都是亡國之兆啊。】

【尤其是節度使,這並非是唐朝所開創的一種官吏,但是確實它的職權在唐朝達到了巔峰。由於唐朝的疆域在幾任君主的勵精圖治之下,版圖部逐漸地擴大。於是為了使這些外族歸附而不生叛亂需要了手握軍權的節度使來管理地方的安全。但是久而久之,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他們手上不僅握著兵權,還往往掌握著州府之內財政,人口土地等多項大權,這樣其實已經和盤踞一方的諸侯沒有什麼兩樣了。】

【講這些之前,我們還得在安史之亂裡再提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安祿山。】

安祿山並非是漢人。按照血統來講,他是雜胡人。隻不過父親早死,後來隨突厥族的母親改嫁,因此冒繼父之姓,取名為安祿山。等到他十多歲的時候,不想與繼父生活在一起,便逃離了突厥,從此就開始了他接近平步青雲的一生吧。

他先是因為偷羊被幽州節度張守珪抓住,卻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不但解圍,還逐漸在軍中立功後被張守珪收為了義子。

此後的屢次升遷,不斷用金銀賄賂中央的官員,讓其為自己說好話,以至於讓唐玄宗李隆基的對安祿山備受寵信,這其中自然就有李林甫。於是安祿山的職位就越發地水漲船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