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依言照做,太子李亨也不敢在李隆基的興頭上發怒隻好吃下這個啞巴虧。
後邊是安祿山得知楊貴妃寵冠六宮,於是又找了門路最終成為了貴妃的養子。
【所以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就是沒有安祿山,唐朝就內部統治階級的矛盾已經到了這種程度,皇帝與太子都心有提防呢。李隆基本身就是通過政鬥宮變上位,所以他也確實很提防自己身邊的人,之前我們就說過,即便是他身邊的皇後或者是他的親生兒子他在處理上也從來沒有手軟過。這種矛盾之下,安史之亂的發生可以說是必然性了,雖然安祿山的行為著實可惡,但是那沒有他也難保不會有另外一個節度使反叛,或者太子直接宮變奪權。】
還有就是說安祿山喜好跳胡旋舞,再加上他身體肥胖,跳這種舞就非常地滑稽。但是他為了獻媚於上,仍然在唐玄宗麵前跳這種舞,還把身體旋轉得和風一樣快。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了吧。
總而言之吧,就是安祿山用了各種辦法取得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信任,再加上李隆基晚年疏於朝政而耽於享樂,他投其所好從此就開始平步青雲。他出任一個小小的平盧兵馬使,最後被任命為禦史大夫、河東節度使,甚至連帶著他的兒子都入仕當官,而且他的大兒子還真的和皇家結親,迎娶了太子的女兒。
【安祿山被唐玄宗李隆基寵幸到什麼地步?就這樣說吧,安史之亂最開始的時候,安祿山明明都已經起兵造反了,消息也傳到了李隆基的耳朵裡,但是李隆基就硬是不信,他覺得這是旁人編造出來汙蔑安祿山的假話。】
【反倒是李林甫的繼任者奸相楊國忠因為和安祿山一直不和,倒還真的是預言對了安祿山必反。可惜呀,李隆基仍然隻是以為楊國忠是和安祿山不和,所以才沒有及時處理安祿山。這也可以見得安祿山,當時到底多麼被唐玄宗李隆基所信任。】
可惜,什麼叫狼子野心?就算你給一個狼喂了再多的肉,他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被養熟的。而安祿山就是這樣的人。
天幕之下
,目睹了這一切的李世民,連連歎息,說:“我看這後輩的子孫倒也有幾分本事。為什麼到了晚年就變得如此昏庸無能,享樂以至於荒廢朝政也就罷了,還忠奸不變,還真是要亡國的征兆啊。”
魏征趁機上前覲見,深思了一個拜禮之後說:“陛下且看,君王對於天下百姓的影響如何之大?在君王的一念之間,天下的百姓就可能因此而受到戰亂。可見為君者當克己少欲以天下為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啊。”
李世民已經是習慣了魏征時不時地就要拿各種事情向他進言了,他自然是沒有拆台,趕緊應承了下來。
另一個時空之下劉徹的關注點卻不在這件事情上。
他略微沉思之後便發出疑惑,“天幕一直在說,這場劫難隻是那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有之前秦末亂世為佐證,天幕從來不會妄言。那麼為何即使遭遇了如此大的戰爭後結之後,那後世的唐朝還能續命,又是什麼樣的將領才能結束那場戰爭?”
劉徹向來愛惜英雄,自然是對此深感興趣。
開元三年,剛剛登上帝位的李隆基憑欄遠眺,心中莫名地一陣惆悵。
是的,他上位之路不安穩,也不算太光彩。但是他私以為實在也算不上一句刻薄寡恩,當時的那種情況如果讓他的大伯母韋氏和堂姐安樂公主把控朝堂,那指不定是要生什麼亂子的,所以當時的情況宮變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不顧父親的勸阻執意誅殺姑母,這確實有違孝道,但是這也是迫不得已呀。姑母太平公主雖然和父親有兄妹之情,但是可不見得和他有一點姑侄之情。比起自己的父親,李隆基相信自己更了解姑母,因為他們本質都是一樣的人,生來就渴望權力。於是,姑母上位之後還妄圖攝政,以後不惜政變謀反。
所以他誅殺姑母,不過就是成王敗寇罷了。難道當時如果是太平公主贏了,他李隆基還能留著一條命在嗎?
至於後麵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李隆基更是覺得有些疑惑。他是寵愛武惠妃,但是他真的能因此就廢掉王皇後,還因為她和臣子的幾句讒言就下旨誅殺了自己三個兒子?荒謬的還有後麵,他竟然會在武惠妃死之後就納兒媳壽王妃為貴妃?
可是越往後聽,李隆基忽然越覺得可怕。假使以後,他真的又變成這樣的人了,那恐怕大唐的國運還真的要亡在他手上了。還好,現在就提早得知了一切,還不算晚。李隆基相信憑借著勵精圖治,他一定能延續當年的貞觀之治。
【我們之前聊了這麼多前情,也該說說安史之亂了。公元755年,也就是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那天,安祿山以奉皇帝密旨討伐楊國忠為理由在範陽起兵。】
【而據《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有兩件非常可笑的事。一個是唐玄宗在此之前,隻要一聽到有人說安祿山即將謀反就會大發雷霆,並把這個人抓起來,交由安祿山處置。而另一件事是就在安祿山謀反的同年,他的長子安慶宗被賜婚宗室之女榮義郡主成婚。按理來說這樣的大事,父親總得出麵吧。然而安祿山推遲沒有來到長安。其實從這些事情上,李隆基本來可以提前預判,偏偏所有的先機全部都讓他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