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裡其他幾人,除了幾個一直沒表態的,其他人都不建議裴榮正冒險。
清音摸了摸下巴,這些人,應該大半是老承安侯留給裴榮正的。
看來是真疼這個原配嫡子啊。
“可是侯府需要一條出路。”
這時有一道不同的聲音插了進來,是個其貌不揚的中年文士。這人坐次在中排。
之前一直沒有開口,這會一開口,見所有人都望了過來,他也淡定自若,隻看著裴榮正道——
“侯府自上代老侯爺起,聖眷日漸稀薄。有近四十年了,再等下去,恐怕軍中早已不識承安侯是誰了!”
“上次侯爺已經上過一次戰場,立下奇功,何不趁熱打鐵,假意投誠李家,待一舉拿下北軍,手掌兵權之後,侯爺便是坐山觀虎鬥,再擇明主也猶未晚矣。”
“你,你無恥之極!竟敢教侯爺行那小人之計!”他話落便有人站起來指責他。
那文士絲毫不以為意,隻看向裴榮正,他能看出侯爺是動心了的,權勢有誰人不愛!
他想著,又冷冷瞥了一眼剛剛說他無恥的那人,向裴榮正繼續道:“侯夫人外家乃西洲王氏,可用之……”
裴榮正聽到這裡,眼皮子終於動了動,卻仍是緊抿著嘴角,眼中劃過一比冷酷無情。
文士說到這裡,便自覺閉了嘴,到這裡就可以了,再多隻怕會起反作用。
先前說話的儒士則是眯著眼睛看了看他,不知是在想什麼,眼中閃過一道意味不明的幽光。
書房裡頓時沉默無聲。
“此事容後再議!”裴榮正握著拳頭咳了一聲,說完起身便又出了書房。
清音看著他離去的方向,不由譏諷的冷笑一聲。
在這個時候還想爭兵權,是當永靖帝眼瞎還是他太高看自己?
真是作大死。
永靖帝年過五旬,生有九子五女,最小的子嗣還在繈褓之中。
這九子當中,年滿十歲的隻有五人。永靖帝不是個愛女色又愛大封後宮的皇帝,宮中封妃的唯有三人:李貴妃,楊淑妃,鄭賢妃。
這三人都是出身世家。
除了這三人所出的皇子,其他皇子皇女的生母身份都不甚高,生下皇嗣的日子還好過一些,沒生的自然要艱難些。
其中李貴妃進宮時間最晚卻最得寵,生有五皇子韓王,四公主,七皇子。
楊淑妃生二皇子趙王和八皇子。
鄭賢妃生三皇子梁王和五公主。
李貴妃雖得寵,但永靖帝似乎更看重梁王一些。
趙王、梁王、韓王年歲相差不過兩歲左右,所以三人間最是不睦。
這其中當然也有幾位皇子母妃們不和的緣故。
尤其是無子的皇後去世之後,三妃都盯上了皇後那個位置,但這麼多年下來,永靖帝似乎根本就沒打算再立後。
永靖帝的態度不明,下麵自然會有爭鬥,雖然不敢當著永靖帝的麵爭鬥,但背地裡各自交鋒皆不下數十次。
像是暗中拉攏朝臣站隊之類的事,在幾位皇子幼年時便層出不窮,至今隻會更加瘋狂。
而後宮因為李貴妃本人最得寵,梁王又得永靖帝看重,兩係算是打成平手。
隻楊淑妃看著弱勢了些,但實則不然。
首先,她也育有兩位皇子,這是一個優勢。
哪怕幼子才幾歲大小,但也算是養成了。
她背後的楊家本身並不輸於李家和鄭家,不僅不輸,反而算得上是大有來頭。
楊家往上追溯,算是前前朝之後,皇朝被前朝覆滅之後,自是恨前朝入骨,所以當年太|祖起義之後,楊家明裡暗裡出力極多。
雖然也同其他世家一樣,多方押注,但楊家助力極大這一點,不容忽視。
太|祖開國登基後,對楊家的手段也是最輕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楊家彼時也頗為識趣,在世家給新朝添亂時,楊家一直貓著,最多站在後頭搖旗呐喊,隻動動嘴,再多實質的就沒有了。
其他世家自是鄙視楊家,但楊家仿佛打定了主意不冒尖,任是何人也無法動搖他們。
直至永靖帝繼位之後,世家紛紛送女入後宮,楊家避無可避,隻得將楊淑妃也送進了宮,這才重新卷入朝局紛爭之中。
後宮現下這樣的三足鼎立之局,朝中和世家的老狐狸們豈會看不清?但那又如何?
世人對權力的渴求,古往今來,從無人能夠逃過。
世家也好,朝臣也罷,隻要存活,那就免不了要入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