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剛建朝時,武寧帝在宮中設小學,講學博士皆為翰林學士,學生全都是身上有爵位或直係長輩身上有爵位的宗親和勳貴。
學生在七八歲的年紀入學,十二歲從小學畢業入國子學或是在家中長輩的安排下另謀出路。
乾元帝登基後,恩典三品以上官員皆可送一子入小學,二品以上的官員,額外還能送名孫輩入小學。
建興帝重新規定有進入小學讀書資格的宗親和勳貴範圍,親王或公主後代皆可免試入小學讀書,郡王、郡主和嗣王後代有六個名額可以免試進入小學讀書,國公、縣主後代有五個名額可以免試進入小學讀書,郡公和一等侯......最末等的男爵,隻有一個名額可以送兒孫免試進入小學讀書。
另外將小學每隔兩年招收一次學生,改成每隔一年招收一次學生,除了免試入學者,每次招生都有十個考試入學的名額,所有宗室勳貴後代和五品以上官員的後代都有考試入學的資格。
焱光帝繼位,覺得小學的學生與先生每日出入宮闈,會給皇宮帶來風險,將小學遷出皇宮,並入國子監。
紀新雪就是要去國子監內的小學讀書。
鐘娘子特意起了個大早來給紀新雪梳妝,卻見紀新雪身邊已經有蘇嫻從宮中帶出來的兩名宮女忙前忙後,彩珠和彩石正被她們指使的團團轉。
她站在紀新雪身後看了一會,眉頭之間的褶皺越來越深,“雪奴是去讀書,不必打扮的如此華貴,免得給同窗留下不好的印象。”
話說出口,鐘娘子逐漸找回在紀新雪房中說一不二的感覺,去紀新雪的妝奩中挑挑揀揀,拿出根半舊不新的梅花簪和一對米粒大的珍珠耳墜,遞給正給紀新雪梳頭的圓臉宮女。
圓臉宮女卻看都不看鐘娘子,小心翼翼的拿起錦盒內早就準備好的步搖插在紀新雪的發髻間,三排十八顆一模一樣的珍珠墜在鑲嵌白玉的金孔雀尾部,落點剛好在紀新雪被修剪成柳葉形的眉梢處。
另外一名身形高挑的宮女將拿著草葉形的銀製細釵,點綴在白玉孔雀步搖的另一邊,回頭對臉色暗沉的鐘娘子笑道,“小娘子生的好看,如此素淡的打扮也叫人舍不得移開目光。”
素淡?
鐘娘子恨不得立刻將紀新雪頭上渾然天成的白玉孔雀步搖扯下來,換上她親自挑選的梅花簪,卻礙於給紀新雪選出步搖,戴上步搖的人是蘇嫻身邊的宮女,不得不壓下心中的迫切。
發現鐘娘子臉上的表情不是喜悅、驕傲,高挑宮女臉上的神色稍淡,對鐘娘子福下身去,一本正經的道,“小娘子是去國子監小學讀書,同窗不是宗室勳貴的後代,就是朝廷大員的家眷,由您的心思為小娘子打扮,才會讓小娘子的同窗覺得奇怪。”
紀新雪目光流轉,透過銅鏡看向鐘娘子。
在國子監小學這種純拚爹的地方,被認為在家中沒地位的人,可想而知會有什麼下場。
鐘娘子怔住,目光中的急切變為茫然,回想起當年隨德康公主四處做客時的見聞,咬了咬牙,將頭上的祥雲翡翠簪拔下來遞給高挑女官,“讓雪奴換上這個。”
祥雲翡翠簪隻是樣式老些,雖然價值不如紀新雪頭上的白玉孔雀步搖,卻是德康公主的舊物。
紀新雪麵無表情的移開視線。
若是蘇嫻沒有讓宮女來幫他梳妝,他也不會在去國子監的第一天按照鐘娘子的想法打扮,卻少不得多費口舌,甚至招惹鐘娘子一場眼淚。
果然,沒等鐘娘子再開口,高挑宮女已經拖起鐘娘子舉著祥雲翡翠簪的手,將鐘娘子請到屏風外,與鐘娘子低聲交談。
圓臉宮女依舊按照高挑宮女挑出來的首飾給紀新雪裝扮,為紀新雪帶上手鐲,係上禁步後,又挑了枚鑲紅寶的金戒指套在紀新雪的左手食指上,解釋道,“小娘子年幼,身上總要有些豔色。”
紀新雪點了點頭,見圓臉女官仍舊眼巴巴的望著他,始終麵無表情的臉終於浮現笑意,“你今後就叫晴雲。”
晴雲眼中湧現驚喜,立刻跪在地上,“謝主子賜名。”
按照舊例,紀新雪成為縣主後,可以用一名女官。
原本紀新雪打算將女官的名額給彩珠,或者鐘娘子的娘家侄女,蘇嫻卻不同意,讓紀新雪在她從宮中帶出來的宮女中選一人做女官。
直到剛剛,紀新雪才下定決心,留下蘇嫻身邊年紀偏小的宮女做女官。
紀新雪收拾整齊出門時,鐘娘子已經不知所蹤。
高挑宮女得知晴雲已經被紀新雪賜名,眼中非但沒有嫉妒,反而看上去比晴雲更高興,對紀新雪的態度也更加恭敬。
假裝沒看到彩珠和彩石眼巴巴的目光,紀新雪徑直帶著晴雲和晴雲的親姐姐碧絹出門。
早就等在側門處的四娘子先是抱怨紀新雪來得太晚,然後將紀新雪拉到一旁私語,“是不是你原本的侍女太拿不出手,小阿婆才讓她們跟著你?”
紀新雪漫不經心的點了點頭。
四娘子的話雖然說得難聽,卻是大實話。
“她們要是敢奴大欺主,你一定要去告訴小阿婆。我們才是親人,她肯定不會容忍外人欺負你,什麼長輩身邊的貓兒狗兒都要尊敬,全是下流的賤婢哄騙主子的話。”四娘子晃了晃緊握的拳頭,目光直勾勾的盯著紀新雪的表情,大有隻要紀新雪麵露遲疑,她就立刻替紀新雪教訓刁奴的意思。
紀新雪被四娘子逗得笑出聲來,連連對四娘子保證,絕不會被晴雲和碧絹欺負,如果發現不對勁,就算不告訴蘇嫻也會第一時間告訴四娘子,四娘子才矜持的點了點頭,去找她心愛的小馬駒。
在虞朝,沒有女子出門要帶麵紗遮臉的說法。
如果紀新雪會騎馬,還可以像四娘子那樣,騎馬去國子監。
可惜,他不會。
所以他隻能透過晴雲掀開的布簾去觀察街上的熱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