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殺,貶,恕,棄,留,啟(2 / 2)

“可惜,朕如今是大明天子。做任何事不能隻懷私恨,不懷公心!”

“萬家三兄弟這些年在朝中樹大根深,權傾朝野。其黨羽遍及天下。”

“他們的黨羽之中,既有庸官、貪官,也有賢官。有一大批賢官為了保住官帽,為民做事,不得不向他們低頭。”

“這道理,就像當年王越依附於汪直一樣。”

“如果追究萬家三兄弟,必將在朝中掀起大獄。到那時,便是一案牽百案,一案飛十裡。受牽連的官員太多。”

“需知,案上一點墨,詔獄千滴血啊!那些曾依附於他們的賢官吃了他們的瓜落兒,朕也不能再用。”

“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朕必須要放下私恨。”

懷恩感慨:“寬恕比複仇更需要勇氣。皇上能夠做到這一點.......實乃明君氣度!”

弘治帝道:“朕打算革除他們的一切官職,將他們遣送回原籍。不過,他們這些年積攢的錢財,必須要交出來。”

懷恩道:“這是自然。皇上饒了他們的命,已是開恩。他們應該識趣些,將錢財吐出來。”

弘治帝又說到了第四個字“棄”:“像內閣首輔萬安、閣員劉珝這種屍位素餐的庸官。朕是一定要棄用的。”

“還有什麼泥塑尚書、洗鳥禦史。”

“跟這群蟲豸在一起,怎麼能治理好大明?”

“朕給他們一個金台階走。老內相,這條金台階要你去鋪。”

“你剛回京。自然該跟官員們聚會飲宴。你要替朕暗示他們,速遞告老手本。”

懷恩有些奇怪:“皇上您剛才說要棄用萬安、劉珝。卻未提及劉吉,難道您......”

弘治帝點點頭:“對,這就是朕的第五個字。留。”

“朕不但要留用劉吉兩三年。還要升他做內閣首輔!”

懷恩有些不解:“敢問皇上,為何?”

弘治帝道:“原因有二。其一,古今成大事者,以找替身為第一要務。”

“朕要在朝堂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勢必會傷及一些人的利益。”

“那時候,就要把劉吉推出去,替朕挨罵!”

“劉吉綽號劉棉花。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怕挨罵。”

“他是朕留在朝堂上,替朕挨罵的替身!”

懷恩問:“第二個原因呢?”

弘治帝道:“自太宗爺建內閣,至宣德末年,內閣勢力已經尾大不掉。對皇帝束手束腳。”

“朕初登大寶,要清掃成化朝後期的傾頹,就必須改變許多國策。這需要擺脫內閣的束縛。”

“劉吉這人沒什麼能力。讓他做首輔,才不會束縛朕。”

懷恩用欽佩的目光看著弘治帝:“皇上......您定能成為賢明之君。”

弘治帝道:“最關鍵的,是第六個字,啟。”

“王恕曾對朕說過。國家強盛的根本,在於親賢臣、遠小人。”

“朕想做大事,必須啟用賢臣。朕暫時有幾個人選。”

懷恩問:“哪幾個?”

弘治帝說了三個名字:“王恕、馬文升、劉大夏。”

說句後話,這三個名字,日後會被世人尊稱為“弘治三君子”,協助弘治帝開創“弘治中興”。

懷恩道:“老奴也舉薦一人。”

弘治帝問:“誰?”

懷恩答:“王越。王越雖曾依附於汪直。但他是大明最能打的疆臣。說是成化朝第一名將都不為過。”

“他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兩次深入草原腹地,奇襲韃靼......”

弘治帝道:“嗯,此人朕知道。是個做疆臣的好材料。朕看,就讓他做甘涼巡撫,總製甘、涼、延、寧四鎮軍務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