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帝不光力捧常家為代表的勳貴集團。同時也在力捧近臣。
這日,正德帝在豹房召見常風、張永、穀大用、江彬、錢寧五人。
正德帝笑道:“東廠督公如今是壯士張。他既要管司禮監,又要管廠衛,還要管京營,過於勞累。朕著實心疼他啊!”
此言一出,常風心中如明鏡一般:司禮監、京營離不開張永。看來皇上要動一動東廠督公的人選了。
果然,正德帝道:“朕決定了,命江彬為東廠提督。張永卸任,今後專管司禮監、京營。”
江彬下意識的用手一捂下麵。
自永樂十八年設立東廠起,東廠提督便一直是太監擔任。
欲掌東廠,必先自宮或被彆人宮。
江彬可不想被去了勢。家裡的騷妾、美婢足有幾百位。要是下麵沒了,那豈不沒得玩了?
江彬連忙道:“稟皇上,臣才疏學淺,能力不足。督公之職絕難勝任。”
正德帝看穿了江彬的想法:“放心。朕不讓你去勢。你就以武將之身擔任東廠提督便罷!”
正德帝不拘泥於規矩。女將統兵、武將擔任東廠提督.他絕對是位敢為天下先的君王。
江彬聽了這話,立馬變了口氣:“不過皇上如此信任臣。臣總不能辜負了皇上。臣一定儘職儘責,替皇上管好東廠。”
正德帝道:“瞧,一說不給你去勢,你立馬高高興興答應了。好了,那就這樣決定了,今後東廠提督便是江彬!”
正德帝又轉頭詢問常風的意見:“姨夫,你覺得呢?”
常風能說什麼?隻能替江彬說好話:“稟皇上,江彬乃是精明強乾之人。絕對有能力管好廠衛。”
正德帝讓江彬做了東廠提督,位居錢寧之上,錢寧自然有些吃味兒,心裡酸不溜丟的。
不過表麵上他卻說:“啊,今後要多蒙江提督照應了!”
江彬拱手:“同甘共苦,同甘共苦。”
正德帝又轉頭望向了常風:“朕派你巡查翰林院。翰林院那邊情形如何?”
常風道:“稟皇上,臣發現了翰林院的一樁大弊!都說翰林院是清水衙門,實則不然!”
正德帝有些奇怪:“怎麼?難不成翰林院那群腐儒還有油水可撈?翰林無實權啊!”
常風道:“那群腐儒有一條生財之道!翰林院管著史書修撰。”
“按修史的慣例。正六品以下官員,若無特殊事情是不得入史的。”
“有些從六品、正七品甚至八品九品官,致仕歸天後,家裡人想讓他們史書留名,便給翰林院的腐儒們行賄。”
“賄金明碼標價。兩千兩可在史書落官職、姓名。三千兩可有四字褒獎之言。五千兩可落字一整行。”
“若是生前官聲不好的,想在史書中篡改為美名,則要交銀八千兩!”
“這樁生意,翰林院的腐儒們已經做了二十多年了!”
正德帝聞言勃然大怒:“混賬!史書是要傳之萬代千秋的!翰林官兒們這麼乾,難道要給後世留下通篇謊話的假史?”
常風道:“皇上所言極是。臣不查翰林院不曉得。一查嚇一跳。翰林官兒們簡直將史書當成了夾帶私貨的工具!”
“誰得罪了他們,他們便在史書中大放厥辭、極儘汙蔑之能事。”
“誰給了他們賄賂,他們便在史書中大寫溢美之詞。”
“臣昨日已照會吏部,免了十六位翰林官。”
如今勳貴勢力已達到了頂峰。甚至可以授意吏部免翰林官員。這在弘治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當時就算弘治帝本人想免翰林官,也得跟內閣成員們商議。
正德帝笑道:“免得好!朕這幾年打壓文官勢力。哼,翰林院那幫人,指不定今後在朕的實錄中如何栽贓汙蔑朕呢!”
“需知,史筆如椽啊!”
正德帝不是算命先生,此刻他說的這幾句話卻一語成讖。
正德帝話鋒一轉:“文官有內閣。但朕卻從未把內閣當成心腹。”
“依朕看,今後你們五人便是朕的‘小內閣’。以後朕有事,會直接吩咐你們五個去辦!”
常風等人聞言受寵若驚。跪地叩首,齊聲道:“謝皇上信任。”
正德帝話鋒一轉:“哦對了,朕最近打算出去走走。穀大用、錢寧隨駕。常風、張永、江彬留京。”
常風聽了這話心裡“咯噔”一下:“敢問皇上,您要南巡?”
正德帝擺擺手:“不,此次朕隻巡視北邊要地,不往南去。”
聽了這話,常風鬆了一口氣。
正德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正德帝到昌平祭陵。
你們文官不是反對朕出巡嘛?那好,朕去昌平儘孝道,你們總沒話說了吧?
祭陵結束,正德帝並未回京城。而是去了密雲。
不知是誰在民間傳出謠言。說正德帝“欲括女子、斂財物。”於是乎“龍駕所至,民皆避匿”。
在密雲,正德帝一直待到了五月。隨後他去了喜峰口,召見朵顏三衛的首領,賜宴犒勞。
在喜峰口視察完邊防,他準備進行一次大規模軍事演習。調集遼東、宣大、延綏、山西、寧夏、甘肅六地邊軍十五萬,到草原上進行了一圈武裝大巡遊。
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們雖反對,但奈何兵權已不在他們手中。
其實他們不明白,這是正德帝在向韃靼人秀肌肉。瞧瞧,我明軍如今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你們要是敢南下入寇,嘿嘿,不好意思,我滅你們如殺豬屠狗爾!
這場軍事大巡遊進行了整整兩個月。正德帝這才心滿意足的回到了長城以南。
歸明後,正德帝第二次大封去年應州之戰的將士。升賞敘蔭者共計五萬六千多人。
其中江彬被封為平虜伯。許泰被封為安邊伯。
賞賜給有功將士的銀子,達到了駭人聽聞的三百多萬兩。
七月初六,正德帝又自封“神功聖武統六軍威武大將軍公爵總兵官朱壽”。文官反對,但卵用沒有。
七月初十,正德帝出居庸關,巡視懷來、保安,一直到了宣府。
八月十八,自宣府至萬全、懷來、天城、陽和。
九月初一至大同駐蹕。
十月初二,龍駕過黃河,抵達榆林,又致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