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首發(1 / 2)

當最新一期《滾石》雜誌發售的時候,許多老顧客在第一時間就拿到了這本雜誌。對於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 比起Billboard榜單, 他們更信任老牌音樂類雜誌上撰稿人的評價,而當這部分人在瀏覽目錄頁的時候, 一個眼生的名字就這樣跳入了他們的眼簾。

“伊莉莎·林?”

這是誰?

幾乎是同一時刻,這樣的疑惑就出現在了許多《滾石》老顧客的心中。

邁克爾·麥卡錫輕輕挑起了眉頭, 嘴裡輕輕發出了帶著詫異的一聲輕歎,和一些不關注網絡主流音樂媒體的音樂愛好者不同, 邁克爾作為專業的樂評人, 對於當下湧現出來的新歌手還是有一些了解。

隻是……

伊莉莎·林?

邁克爾在腦海中檢索了一陣,才想起來她是去年從《美國之聲》節目中走出來的冠軍選手。這個認知讓他忍不住嘴角下滑,默默地撇了撇嘴,“無聊的戲劇, 浮誇的表演, 爛到爆炸的劇情設計。”

即便口頭上這樣抱怨著, 邁克爾在翻完了雜誌的其他部分之後,還是打開了關於伊莉莎的采訪報道。他的目光落在撰稿人的那一欄, 眼裡快速地閃過一絲詫異的光芒。

莫裡·塞西爾, 這可是個高傲的小夥子。

處在同一個行業中, 邁克爾對於這位在近幾年做得風生水起的後輩也有些了解。塞西爾對於音樂的眼光有一套, 這讓邁克爾對稍微斂下心裡的偏見,認真地往下看。

‘做自己就是對音樂最好的詮釋——致一位年輕的音樂習徒’

‘伊莉莎從來不是“媒體的寵兒”。從《美國之聲》走來, 這位年輕的紐約女孩兒就一直處在爭議聲中, 但是她用自己的作品來回擊這一切, 無聲地回應著外界的誤解。當她在僅僅八個月後拿出一張嶄新專輯的時候,這無疑是驚人的,而更加令我驚訝的一點是,這張專輯的質量並沒有因為相比較而言短暫的製作周期而陷入廉價……

被問到創作靈感的來源,伊莉莎回答她的靈感通常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曆,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社會事件引發她的觸動。雖然她自稱“沒有音樂天賦”“在這方麵完全是個入門者”,但是不誇張地說,在我聽過的伊莉莎的歌曲中,她自己製作的那部分或許粗糙,但卻靈氣四溢。對於很多製作人已經習以為常的處理方式,她總能夠給出不一樣的思路,加入不一樣的元素,這種“野路子”在我看來,正是她音樂中最迷人的那部分。

……和媒體上通常的報道不同,伊莉莎展現出了極度的謙遜態度。比起一個已經成熟的音樂人,我想,或許“音樂習徒”這個形容更加適合她。她對於自己作品的把控已經到了一個精準到變態的程度。比起我這位樂評人來說,她本人對於自身音樂道路的思考已經遠遠地走在了前方。

我期待著,她接下來會帶來怎樣的音樂作品。’

這篇報道充滿了塞西爾一貫的寫作風格,洋洋灑灑一片文章,沒有縝密的邏輯鏈條或是標準的新聞模式,而帶著強烈的個人主義風格,讓讀者通過他的目光觀察到這樣一位年輕的音樂人。而在最後,塞西爾按照百分製的打分規則,給伊莉莎的這一張專輯打出了85分的分數。

塞西爾的這篇報道在這一期《滾石》雜誌發行三天後,也發到了美國最大的專輯評分網站Metacritic上,這時候伊莉莎首專的第二周還沒有過。

塞西爾的報道像是撕開了一道口子,在這篇報道傳到Metacritic上之後,各家媒體的樂評人也開始紛紛對這張專輯的質量進行了評價。其中,最先向伊莉莎提出采訪邀請的音樂類雜誌《NME》更是毫不吝嗇地給出了90分。

這些媒體的評價也讓一些原本沒有注意到伊莉莎這一張專輯的人,開始對這張專輯產生了好奇。在這樣的趨勢下,伊莉莎首專第二周的銷量不降反增,在第二周周五的時候開始迅速地上漲。

隱隱嗅到某種苗頭的媒體記者已經開始積極地和伊莉莎的經紀人卡洛斯進行聯係,搶破了頭想要爭取到伊莉莎的一次專訪。但是卡洛斯卻微笑著,鐵麵無私地婉拒了所有媒體的邀約。

而在這個時候,被媒體記者找瘋了的伊莉莎卻早已經回到了紐約皇後區。

原因很簡單,如果伊莉莎想要取得自己這學期的成績,她就必須通過期末的總評。絕大部分學生的考試科目都在五月底結束,而伊莉莎因為特殊的情況,和學校申請了緩考。隻是等到伊莉莎跑完通告,終於騰出時間返回學校參加考試,已經到了六月中旬了。

留給伊莉莎的準備時間僅僅剩下了短暫的三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