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上,林如海傳了奏報進京,稟告攜韃靼使團入京,且說韃靼此次遣了正妃生的二王子為正使,另有兩個王子做副使,是自大安建朝以來,身份地位最尊貴的使者,朝中上下自是重視。
承元帝便提起,來使為王子,且已有封爵,大安接待使者的,也應是皇子,且當加封號。
諸臣心知肚明,便有內閣首輔上前乞請承元帝加封諸皇子。
承元帝果然應下了,就如之前王瑒得的消息,封三皇子鐘堅為秦王,五皇子、六皇子、八皇子、九皇子這四位已及冠的皇子各為忠全、忠誠、忠良、眾信郡王,工部領旨另行建府——其實也是早建了,如今就是在選址上添減,秦王的自然加建,四位郡王便酌情略減。
此番話一出,明眼人都能看出承元帝立儲之心,那悄悄打量三皇子的目光便多了,倒是張家的次輔,麵上淡淡的。
今日朝上此事一了,眾人隻當過後無事,便都鬆懈下來,隻等著戴權唱退。
誰知承元帝卻又開口笑道:“今日加封諸皇子,卻叫朕想起一事來——皇子皇孫爵位自將軍起至親王,層層分明,公主郡主卻不曾有什麼爵位分彆。前朝還有個封號之彆,如今我朝封號多擇吉祥順耳的字,卻是無甚差彆了。”
眾人都是一愣,又聽承元帝笑道:“不如公主郡主也分一個等級出來——朕有個想法,不若仿照如今爵位,分三品九等,各封鎮國、輔國、奉國公主、郡主,公主食邑仿照親王、郡王、鎮國公,郡主食邑仿照各輔國公同各將軍。”
此言一出,底下眾臣都是一片寂靜。
王瑒先就反應過來——莫不是為平昌公主造勢?
他自己想了,又搖頭否了,平昌公主的心思,承元帝未必知曉,想必是替三皇子加恩——周貴妃出身不顯,上頭又有皇後,若立三皇子為儲,旁無兄弟姊妹支持,偏十皇子又太小,越過去封郡王不像話,未免就不能顯出儲君與眾兄弟之間差彆,倒像不得聖心了。
此時封平昌公主就不錯,仿照皇後所出嫡公主加封,封輔國或奉國公主,也是給三皇子和周貴妃臉麵——照理說,大安都是在公主出降之時才加封公主尊號,宮內如今的公主也都不曾有正式加封,唯有平昌是有了封號,且昭告過天下的公主。
王瑒心思百轉千回,其餘諸人心裡也不放鬆。
果然張次輔張宗——李次輔身子不濟已經致仕,張宗升了次輔——率先出列稟道:“陛下,公主分爵以區嫡庶尊卑原是應當,隻是這封號是否不妥?鎮國輔國奉國,與女子封號上不大恰當,臣以為不若著禮部再商議,取一個恰當的封號才是。”
不少文臣都附和說有理。
卻見承元帝搖頭否了,“不必另擇,還叫天下人不分明。原有的這個就很好——我大安女子也有輔國之能麼!孝純哲皇後也曾率兵抗擊,就是如今的老鎮國公夫人金氏,早些年也是上過戰場殺過敵的。如今雖不需她們上陣,但也是為著念先祖之功,恰當得很。”
孝純哲皇後乃是聖祖元後,曾於聖祖困時親率大軍救援,得聖祖褒獎。金老夫人也是戎馬生活過的,跟著押運糧草,上陣殺敵,也曾得先皇盛讚。
如此敘說,諸臣俱無言以對,隻好躬身應是。
果然接著承元帝就提起加封平昌公主為一等輔國公主,號平昌輔國公主,仍食親王俸。
這個眾人早有預備,都不曾反駁。
倒是張宗,又提起是否應當為已經出降的公主和年歲已至的公主加封——張貴妃的一位和順公主於去歲已經出降,擇的便是張家嫡支旁脈的嫡子為婿,另有一位和泰公主,同平昌是一年的生日,如今還未曾正式加封。
承元帝應下來與諸出降公主、郡主加封奉國封號,卻未提宮內其餘公主,隻說照規矩於出降時加封。反倒提起黛玉,“林卿此次是立了功回來的,當年又是他救急,蒙邯州如今平定,少說有七分是他的功勞。林氏如今唯有柔嘉一女,又是貴妃義女,前幾日不是著太史局請期了?也是要出嫁,索性這次一並封了——著封一等輔國郡主,仍號柔嘉。”
提起這個,諸臣未敢有異議,均齊聲應是。
司筆太監問過無事,方唱散朝。
王瑒如今是詹事府詹事,位次在前列稍後,這回散朝從裡頭出來,不少朝臣笑著圍上去調侃。
他年歲小,在這些普遍四十歲往上的人群裡頭,更顯得稚嫩幾分,瞧著都差了一輩兒了——確實,這些人裡頭不少兒子都比他大些。
正說著,裡頭幾位輔臣出來,楊守真打頭,次輔張宗,三輔劉抱樸緊隨其後,三人也都上來笑著說聲恭喜。他們自恃年資,不好意思同這個小孩子調侃。
倒是裡頭出來的忠順親王不顧這個,哈哈朗笑著拍了拍王瑒的肩膀,卻是對王子騰道:“你家結了個好親。待日子定了,與我那裡說去。我叫王妃給新婦送一份添妝——貴妃義女,又認了咱們陛下,怎麼說也是半個皇家人。我這個做叔叔的不能不給侄女兒添妝呐!”
這幾句說的邊兒上有人暗自撇嘴——出嫁的公主郡主多了,也不見您這叔叔伯伯送一份兒添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