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再覆(1 / 2)

今日是第三場,稱再覆。這一次最主要考的是策問。

這一場尤為重要,關係到最後的排名,這是體現真正實力的時候了,能走到這一步的,底子都非常紮實了。

整張試卷上麵的前一部分是貼經和墨義,這個比例又大大縮小了些,剩下的就都是策問。

顧誠玉先不急著看策問,他將上麵的貼經和墨義題,先抄在草紙上,順帶將答案一並寫出。等做完了這些,才看向下麵的幾題策問。

第一題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題是出自孟子公孫醜下,其釋義是站在正義、仁義方麵,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由此必然能聯想到君王了,君王仁慈,那必然就得民心:若是君王殘暴,不顧民生,那自然就得不到民心。

顧誠玉提筆先將釋義寫上,而後寫上這些勸告的話,當然,這麼寫肯定不行。做皇帝的輪得到你來勸告?那就要在後麵寫上對君王歌功頌德的詞句了。應當一再表示本朝君王是賢明之君,很得民心,所以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等等。

這裡隻是縣試,當然不用深入地寫治國安邦之策,主考官隻是知縣,所以隻需寫些淺顯的東西就是了,這些大概要寫上三百字左右。

琢磨了一下,組織好言辭,顧誠玉將心中的想法寫在了草紙上。

寫完之後,再看下一題,這一題與上一題卻有些類似。

“國將興,聽於民。”顧誠玉略一思索,這題應該是出自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其釋義是國家將昌盛,聽憑於人民的意思,反正按照上麵的步驟寫就對了,這一題仍然是三百字左右。

最後一題也是大同小異,看來這陸知縣往上爬的決心不小啊!隻不過,這也要看考生如何作答了,入了知縣的眼,那自然能得個好名次。

顧誠玉從這兩次考試的結果看出,這陸知縣點他做頭名,怕是也有彆的心思在裡麵。前兩次考試都是有標準答案,隻要都能答出來,那自然就隻能以字的好壞排名。他才練了這三年字,雖然也是頗具風骨,可是離那些浸n書法多年的考生,應該還是有點差距的,這倒不是他妄自菲薄。

顧誠玉將答案寫在了草紙上,而後又檢查了一番,發現並沒有錯字,且通篇都是引經據典,辭藻華麗,這才開始在試卷上抄錄答案。

陸知縣照例下來走了一圈,在顧誠玉處又停留了一會兒,在草紙上瞄了幾眼,接著唇角微勾,有些滿意地點了點頭,孺子可教也!

帶著好心情又往下繼續走,象征性地逛了一圈,才回了他的座位,端著茶碗,喝起茶來。

等顧誠玉寫好策論,發現應該是下午申時初了,這次考試花的時間長了些,而他晌午的時候吃的是白麵的饅頭,這次在街上買的饅頭要比餅子好些。

檢查了一番,又搖響了旁邊的響鈴,惹得對麵的考生哀怨地看了他一眼,他才做了兩道策問,還沒抄在試卷上呢!沒想到那個總是第一個交卷的小娃,就已經寫好了,隻是這麼難得題目,他真的會寫?他表示懷疑啊!

顧誠玉見對方似在絞儘腦汁地想答案,突然被他一陣鈴聲給打亂,也覺得有些抱歉,可是現在也不早了,他得出去休息一會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