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發了長案,顧誠玉毫無意外的是第一名,而顧萬華卻落榜了。對此,顧萬華早就有了心理準備,他來的時候,他爺就沒報太大的希望,隻是囑咐顧萬華考完之後,早些回去。
顧萬華很識相,可能是上次的事受了教訓,又或者是惦記著家裡的妍碧,這次很爽快地回去了。回去時,還是自個兒顧的馬車,顧誠玉並沒有搭理他,他可不想再攬麻煩上身,可彆到時候,出了什麼事都要怪到他頭上。
今日是覆試,院試的第二場,此時考場上的人比第一場少了一半。這一場主要考的是貼經、策問、算術和試帖詩一首。這次顧誠玉坐在了乾字第四號,他抬首看了一眼上首的陳學文,卻沒想到對方此時也在看他,而陳學文竟然還對他笑了一下。
顧誠玉感覺有些奇怪,按理說,雖然這次院試不能下手了,可那也不代表他們的關係就能友好吧?難道陳學文還以為顧誠玉沒發現饅頭裡的秘密?他甩了甩頭,把思緒放回到了麵前的考卷上。
考卷才剛剛發下來,顧誠玉先上下大致看了一眼,貼經和策問忽略,這些不用擔心,他著重看了一眼算數和試帖詩。古代的算數不能套用現代的公式,隻能用古代的算法,不過還好的是,不用過程,就隻要寫答案就成。
一共兩道算數,顧誠玉將目光放到了第一題,“九百九十九文錢,時令梨果買一千,一十一文梨九個,七枚果子四文錢,梨果多少價幾何?”
顧誠玉覺得這題倒是簡單,這應該就是前世的代數題了,他將題目在心中驗算了一遍,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之後,又將目光放在了第二題,這是一首詩,這道題明顯比上道題有了難度,“遠望巍巍塔七層,紅光點點倍加增。共燈三百八十一,請問尖頭幾盞燈?”
顧誠玉讀了兩遍,這應該還是一道代數題,倒也不是太難。
他原先在私塾的時候,文夫子和他說過,不管是哪場考試,算數題頂多隻有一道。就算寫錯了,隻要其他的寫得好,那也能考過,隻是名次不會高。由此可見,文人對算術題多有輕視,覺得它無足輕重。
所以文夫子在算數上教得不多,隻著重與四書五經,這有可能是大衍朝大多數文人的想法。不過,也很有可能是因為文夫子對算數不精通,所以沒法深入地教他們。
還好顧誠玉有前世的基礎,不然這算數題可真要傷腦筋了。沒想到這次算數題竟然有兩道,顧誠玉有些擔心起孫賢他們來。
最後的試帖詩,顧誠玉留意了一下,上麵的題目寫得是“天臨海鏡,得年字”。顧誠玉皺了皺眉,這首詩的難度不這句“天臨海鏡”應該是出自南朝宋顏延之的詩文,原詩的意思是“人君在上,如天之臨,如海之鏡”。
這題出的比較生僻,顧誠玉倒是讀過這些,就是不知道其他考生有沒有讀過了。
構思詩賦不急,他準備將前麵的題目都先在草稿紙上寫下來,順便將答案都填上。等顧誠玉將兩道算數題都寫完的時候,正好到了吃飯的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