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考的是策問,一般會有四道題目,顧誠玉看向了第一題,是《論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第二題是《安國全軍之道》,第三題和最後一題是關於“籌集軍餉”和“河防方略”。
殿試考策問不僅僅要有見識,而且還要有膽量,既要直抒己見,又要針砭時弊,勢必得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才行。且熟讀經史,引經據典必不可少。
顧誠玉看完試題,低頭沉思。殿試隻有一天,日落就得交卷,時間緊迫,他也不敢托大,得抓緊了時間寫。
將草稿紙鋪開,顧誠玉用毛筆蘸飽了墨汁,這才開始書寫。他剛才已經構思了一個大致的框架,先將其寫下,而後再潤色一番即可。
提筆寫下,“臣對:
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
四周靜悄悄,隻有禮部的官員在一旁走動監督,貢生們不是在冥思苦想,就是在奮筆疾書。顧誠玉做第一題就花了約一個時辰,洋洋灑灑寫了二千字左右。
顧誠玉答完一題,沒有立刻撰抄,而是馬不停蹄地做下一道。
《安國全軍之道》讓顧誠玉想到了《孫子兵法》,孫子認為應把握大方向。
第一,“修道保法”,說的是修明政治,確保法製,才能掌握戰爭勝敗的主動權,從而達到“安國全軍”的戰略目標。
第二則是“富民”、“固國”。當然,顧誠玉不可能就這麼照搬全抄,還得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建議,並指出大衍朝實行安國全軍中的種種弊端。
考生對於實事和政策必須一清二楚,否則殿試策問時,根本無法奏答,畢竟誰也不知道考題會出什麼。
這些考題都是內閣官員聯合擬定,才呈給皇上,最後欽點出來的。所以,投皇上的喜好十分重要。
顧誠玉知道皇上喜歡辭藻華麗,卻又不失實用的文章。對於大部分考生來說,想同時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有的考生不了解實事,作得文章空有其表,乍一看之下,花團錦簇,好似一篇錦繡文章。
可隻要仔細研讀,就會發現根本沒寫到實處。而這樣的文章,恰好就是皇上最討厭的。即便你文章做得平實,可隻要寫到實處,皇上也會給個好名次。
等到午時的時候,顧誠玉迎來了他的午飯。早飯也是在保和殿用的,就在考試前吃了,每人饅頭四個,湯一碗。這會兒午時了,飯菜和早上的差不多,隻是饅頭換成了餅,每人餅四張、梨二個、茶一巡。
顧誠玉在心中腹誹,他連湯水都不敢喝,就怕想上茅廁。考殿試,你就是憋不住了,也得憋著,殿前絕不容許失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