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修路架橋(2 / 2)

老族長是大字輩,今年八十有七,當了近四十年的族長,在村裡的威望說一不二,村裡的年輕一輩都要稱呼一聲太公。

老族長的頭發早就全白了,臉色紅潤,一對壽眉微微下垂,身體很是硬朗,去年清明節葉泉回村時,還見過老族長步行十多裡去墳山祭祖,不坐車、不拄拐杖,走起路來不見半點老態。

年紀雖然大了,但老族長在解放前讀過私塾,年輕時以武會友,到全國各地遊曆過,平時還喜歡看新聞、讀報紙,思想並不死板。

聽了葉泉倡議修路架橋一事,老族長大手一揮,讓人將幾個族老、村乾部葉明生和葉少坤等人都叫了過來。

村裡的七位族老全部來了,這些族老都是村裡人選舉出來的,德高望重,處事公道,最年輕的也有六十多歲。

大家一聽這事,自然很是興奮,從前為了不讓外人打破桃源村的平靜,還故意封山斷路,減少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但現在時代不同,用一句口號來形容就是“想要富,先修路。”

一位族老高興地道:“這是好事,馬上通知全村,那些在外麵打工的人也要通知到,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葉明生今年四十九歲,從生產大隊開始就是村裡的乾部,在村裡的威望也很高,他道:“我們還可以向政府部門遞交報告上去,多少申請一些補貼下來,爭取在今年冬季枯水期就把大橋修好、把路修通。”

老族長道:“大橋要請專業的建築隊來修,不過水泥路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動手來修,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這樣可以節省不少錢。”

照眾人的意思,道路隻要將路基拓寬再硬化一下就好,至於大橋,能通車也就夠了,再加上村民出工,就能節省很多資金。

葉泉忙道:“老太公,咱們要修就一次性修好,不能過幾年就落後或損壞了,水泥路要修就修四米半的雙車道,大橋至少要承受十噸以上的卡車通行才行。”

村長葉少坤三十多歲,是村裡最早一批去外麵“搞副業”的人,在外麵還有自己的生意,頭腦靈活,一向很有想法,他聽了葉泉的話,說道:“能這樣自然更好,不過我們村隻有兩百多戶,最多隻能集資三四十萬,我們這裡是貧困縣和貧困鄉,我們村的位置又太偏僻,政府不可能給我們補貼太多,資金上恐怕有困難。”

葉泉道:“現在政府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很大,我們又屬於行政村,在政策上有照顧,我看申請一些補助不難。”

葉泉之所以敢肯定,是因為他早就與市長穆自強達到了共識,會在桃源村的基礎建設上給予一定的支持,有這麼一個大佬在後麵推動,桃源村遞交上去的報告自然不會有問題。

修路架橋的錢,葉泉不怕全部承擔,但他認為這既是政府的工作,不能完全由私人承擔。

同時,這也是全村人的事,應該由所有人來參與,等完工後走在路上,也有一種自豪感。

當下他又道:“如果有資金缺口由我來補,直到修通為止,另外,集資的事我們不要搞攤派,也不要定限額,有錢的多出,沒錢的少出一些,要完全自願,有多少算多少。”

老族長一聽笑了,道:“我們有大老板在這裡坐鎮,就什麼都不用愁了,這是利國利民、福貽子孫的事,大家一定要做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