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竹龍包括頭、尾和龍身一共九節,加上龍珠就需要十個人來舞動,龍身用竹篾紮成圓柱狀,每隔六尺同一人掌竿,七節龍身外麵覆罩畫有龍鱗的紅布,最前麵還要一人持著龍珠作為引導。
舞動時·龍珠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龍珠、頭尾和龍身裡麵放著小電筒,在黑夜中舞動起來十分壯觀。
這竹龍可不是隨意哪個人就能紮的,要能紮得活靈活現,形狀威武雄奇,氣勢不凡,還要在上麵糊一層彩紙,貼上一些裝飾。
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龍頭,紮得稍大一點就有三四十斤,撐龍頭的人沒兩下臂力和紮實的功底根本舞不動。
小時候每到過年見到大人們紮竹龍了,葉泉跟小夥伴也會跟著湊熱鬮,舞不了大竹龍,就自己用稻草紮一條小草龍來,用繩子連起來,自得其樂地跟著大人們學,倒也像模像樣。
民間有“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這幾年,也許是因為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太多了,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在許多村子已經消失了,隻有像桃源村這樣以宗族為核心、全村都一個祖宗的村子,凝聚力強,還每年都保持著這個傳統。
葉泉見今年的龍頭紮得特彆大,笑著說:“今年的龍頭誰來扛?全村兩百戶,要每家都舞到,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正蹲在地上看得津津有味的葉文齊站了起來,大聲叫道:“葉泉叔,你來扛吧。”
葉泉笑了:“這個好事可輪不到我。”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桃源村每年參加舞龍的人,都是村裡十七八歲的男孩子,這也是他們表現的好機會,同時,每年的舞龍雖然辛苦,但都是有額外收入的,葉泉早就過了這個年齡。
葉文齊又道:“今年還要舞大獅呢。”
“舞大獅?”
葉光明老人解釋道:“是啊,今年村裡準備舞龍和舞獅一起上,世友和世宇他們幾個還專門跑去博海縣,向那邊醒獅隊拜師學藝去了,明生說,以後村裡的旅遊要是搞得好,說不定經常會用到。”
老人這麼一說,葉泉就明白了。
南越嶺一帶以前並沒有舞獅的傳統,最近十多年來受到外界的影響,村子前幾年在舞龍時也增加了一些內容,但搞的都是單人舞的手搖獅,就是兩個人一手持獅頭,一手持獅尾,在舞龍隊伍前麵開路,形式十分簡單,也就意思一下,跟外界南獅、北獅的舞法是兩回事。
不過,近年來玉陽縣也辦了一個舞獅隊,一些大型的喜慶場合,或者一些商家在開業典禮上,都會請來舞獅隊熱鬨一下。
博海縣是南嶺省有名的“醒獅之鄉”,縣裡有一個很專業的醒獅隊,在粵東、南嶺兩省,乃至整個國內都十分有名。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