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糍粑機還沒發明之前,這糍粑隻能手工衝打,葉泉家院子的角落裡到現在還放著一個石材凹槽。
打糯米糍粑在從前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體力和耐力都好的壯年男子打,兩個人對站,使用兩根齊眉長的大棒,中間細,正好雙手握住,兩頭則有碗口粗,兩個人你一下,我一下,對石槽裡的糯米飯先揉後打,直到將鬆散的糯米飯打成糍粑團,打完糍粑後,再冷的天氣也要出一身大汗。
手工打糍粑費力又費時,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更柔軟細膩,味道也更好。
每戶人家都要做幾百個糍粑,吃到糍粑上麵有細縫了,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內,每過一段時間換一下水,這樣可以儲藏很久都不會壞,到農曆三四月份的時候,還有糍粑吃。
葉泉估摸著灶裡的紅薯已經烤熟了,便掏了出來。
好的紅薯一般有“甜”和“粉”兩種特性,其中粉的紅薯多用來打澱粉,製作紅薯粉等。
葉泉讓丫丫選的是甜紅薯,存放一段時間後,看起來有點蔫了,這表示糖分更足,烤熟後揭去表皮,就能看到一層亮黃色的焦糖,甚至會滴在手上,咬在嘴裡又香又甜。
剛吃糍粑的丫丫胃口好得很,又把目標轉向了烤紅薯,葉泉也不知她的小肚子如何裝得下。
****************************
下午,村裡派出去學藝的舞獅隊回來了,葉泉帶著丫丫等人趕到祠堂去看個熱鬨。
村裡分兩批,一共派了十個人去博海縣學藝,其中六個學舞獅,四個學樂器,回來的時候,帶上了一整套的家當,有三個獅頭,加上獅背,獅褲,上衣,和繡鞋等,以及三麵大鼓,至於鑼和鈸,村裡專門給人辦紅白喜事的樂手就有,算是齊備了。
三隻獅子為黃、紅、黑三色,這是最傳統的三種顏色,分彆代表了劉、關、張三兄弟,在形狀和舞法上也延伸了三者的臉譜、性格和脾氣。
劉備獅為文獅,黃麵、白須、彩球,舞法沉著剛健,威嚴有力,一般用在迎賓喜慶等場合;關公獅為文武獅,紅麵、黑須、丹鳳眼、紅絨球,獅背為金錢袍,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一般用在開業典禮上;張飛獅則武獅,黑麵、黑硬須,還有黑色的尖獅角,動作粗獷好戰,以前往往是兩個舞獅隊用來鬥獅藝的。
當然,時代在發展,一般商業上的舞獅隊已經沒有這麼講究,彩獅五顏六色,舞法也以喜慶、討喜為主。
南獅的獅子頭特彆的大,相比北獅隻是神似,造型十分誇張,額高而窄,眼睛和耳朵能轉動,血盆大口,威武異常。
桃源村購買的這三隻獅子造型上有些誇張浪漫,顏色亮麗,既給人威武雄壯的形象,又讓人覺得美麗、可愛、活潑,用網絡上的話來說,就是有點“萌”態,不僅大人看得開心,村裡的小孩們更是圍著直打轉,時不時用小手摸一下上麵的絨毛。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