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銘每到秋季,都要進京參加各種鬥蛐蛐大賽。
白露、秋分、寒露這三個節氣,是鬥蛐蛐兒的高潮期,俗稱“勇戰三秋”。
蛐蛐學名蟋蟀,古稱促織。
鬥蛐蛐始於唐朝天寶年間,興於宋代,當時朝野上下都熱衷於此,有“萬金之資付於一啄”的記載,曆代文學作品中也都有描述,至今已有1800年曆史。
上個月入秋後,江銘花重金在魯東省購買了數隻上品蛐蛐,去天京參賽,結果運氣不好,都遭到了慘敗。
金錢上的損失倒也罷了,問題是在鳴蟲圈子裡的麵子丟大了,被幾個老對手一直嘲笑。
現在江銘急上了火,在到處打聽求購好蛐蛐,想掙回自己的麵子。
葉泉得知後,告訴江銘自己這兒有幾隻蟲王和上品異蟲,可以轉賣給他。
江銘自然不信,好的蛐蛐產地一向在北方,比如天京的西山八大處,昌平十三陵一帶的山區,還有永定河西邊的雲崗等,這地方的蛐蛐兒善鬥,號稱鐵嘴鋼牙。
不過時過境遷,現在天京附近郊區早就沒好蛐蛐可捉了。
如今好蛐蛐的產地,多在齊魯大地,寧津、樂陵、兗州一帶的蛐蛐最好,另外號稱“小易州”的易縣,也出產善鬥的蛐蛐。
葉泉的家鄉在越安,屬於嶺南地區。
南方倒不是沒有好的鬥蟋,南方鬥蟋有腿長、善跳躍、行動敏捷、鳴聲響亮和顏色鮮豔的特點。
但相比北方乾旱區的鬥蟋,在體質、鬥性、耐力、受口與凶悍上麵,還有一些細微差距。並不是主流的鬥蟋,隻能在不下雪的南方數省流行和發展。
不過,想到葉泉在馴養動物上的神奇能力,江銘心中一熱,也相信葉泉不會用謊言騙他。便急匆匆地趕了過來。
葉泉小時候玩過蟋蟀,但沒正式跟人鬥過,不過人們常將花鳥魚蟲四者並列,葉泉曾關注過,還感歎那麼多人為了這小小蟲子而癡迷。
現在,一隻好的蛐蛐往往能賣出上萬甚至數萬的的高價。還有“二月富萬戶,一厘值千金”、“小蛐蛐比頭牛”的說法。
去年這個時候,葉泉正缺錢花,腦袋裡儘想些能賺錢的事,擁有靈能空間這個好條件。如何不利用?
觀賞魚、蔬菜、盆景、花卉都是當時付諸行動的想法,這蛐蛐既然有人願意花高價購買,葉泉自然打上了主意。
於是,葉泉便在空間神農山的東麵放養了一批蛐蛐,後來也沒去管過它們,蛐蛐的繁殖周期為15天,空間溫度恒定,可以全年不停歇地繁殖。這批蛐蛐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
得空間靈氣的滋養,裡麵更是出了不少蟲王和異蟲,算是葉泉“無心插柳”的收獲。
江銘一趕到桃源村。見了葉泉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的上品蛐蛐在哪?”
在玻璃花房裡,江銘見到了二三十個蛐蛐罐兒隨意擺在各地,南方罐北方罐都有,江銘對這類事物有過研究,眼力高明,看出幾個老罐來曆不俗。有明代永樂、萬曆和宣德官窯的,也有南方餘窯、禦窯和廟前窯的。都有兩百年以上的曆史,屬於古董級了。
其它的十多個。也都是用紅澄漿、白澄漿燒製的老罐,屬於精品中的精品。
江銘甚至認出了一個在前幾年拍賣出兩百多元天價的蛐蛐罐,不知怎的轉到葉泉手裡了。
這些蛐蛐罐放在一起,足夠開個小小的古董展覽會了。
江銘隨意揭開其中一個的蓋兒,往裡一看,不由精神一振:“這隻蛐蛐紅中透青、鬥線金紅,真是少見,個頭也大,隻聽鳴聲我就知道不凡,絕對是上品的蛐蛐。”
蛐蛐的顏色分青、黑、紫、白、黃、紅六大種類,每一類中都有蟲王,也有不善鬥的。
一般來說,都是色越純就越好,即頂門、腦蓋、頭線顏色一致,無雜色,比如正宗青、焦炭黑、珍珠白、石榴紅、純黃、純紫等。
這類色純、生相又好的蛐蛐,不是蟲王,也是將軍級。
但是也有例外,有些蛐蛐雖然色不純,卻有著奇形奇色,這種就屬於混血兒,有著雜*交的優勢,也能有將帥級的戰鬥力。
還有的蛐蛐其貌不揚,或個子矮小,但戰鬥力驚人,能讓大行家也看走眼,這種蛐蛐屬於異蟲中的異蟲,極其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