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一畝七分田的產量,就達到了850公斤,平均畝產約500公斤,兩季算下來,平均畝產量超過700公斤。
而普通再生稻再生季的產量隻有300公斤左右。相差懸殊。
對種植戶來說,桃源再生稻19號省去了第二季育種育苗的工夫。省時又省力,看時間和氣候。在桃源村這裡種植,還有可能收獲第三次稻穀。
再生稻第二季不用插秧,產量還很高,這種奇特“懶人稻”,引起桃源村附近鄉民們的關注。
得到葉泉的同意後,葉明生乾脆成立了桃源村農業合作社,專門向村民和附近鄉民推廣葉泉拿出來的各種新種子,明年在村子裡準備大範圍地種植再生稻和旱稻。
僅僅過去四個多月,桃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黃土高原綠化項目也傳來了喜訊。
第一期工程兩萬畝土地綠化成功,原來的荒漠變成了牧場,現在已經養殖了兩百多匹馬、四百頭肉牛和兩千多頭奶牛。
牧場原想以肉牛為主,但葉泉考慮到新華國的奶粉市場在不斷惡化,便改變了主意,準備培育一種新奶牛品種,讓新華國的孩子能喝上一口放心奶,而不是千方百計地想從境外多弄幾罐奶粉回來。
除了灌溉工程、平整土地耗資大,還有就是因土地肥力貧瘠,不得不澆灌生物活性液,好在都是前幾年投入較大,等牧場形成後,不需要過多管理。
桃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管理層在了解長青牧草係列的厲害後,曾想承包兩百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建設一個大牧場。
但這個提議被葉泉否決了,在他看來,七萬畝的牧場起一個示範作用就行了,用不著霸占太多土地,在見識到牧草的威力後,黃土高原其它區域,自然會有大把的人去開發。
另外,葉泉想把這裡建設成一個新型畜種的培育基地,培育出新一代優良馬種、牛種等。
以後牧場將以出售草種和新型畜種為主,掌握這個畜牧業的上遊資源,而不是一味的去占地、開發。
昔日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黃土高坡,變成了綠油油的草原!恢複了它原來的本色。
這個巨大而利好的變化,不僅引起了全國人民的熱切關注,許多國家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特彆是那些擁有大量荒蕪土地以及牧場的國家。
許多眼光敏銳的個人和集團,更是把目光投向麵積廣闊的黃土高原。
從桃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開發進展來看,如果能獲得了那種特殊的牧草種子,前期投入雖然不小,但收回成本也快,辦牧場絕對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國家方麵就更重視了,每年為了治理黃土高原和黃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一直不大。
局部地區有所改善,但整個黃土高原依舊植被荒蕪,水土流失嚴重,現今卻從長青牧草上,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一時間,黃土高原綠化大開發,成為了國家相關部門和黃土高原所在地政府,工作重點中的重點。
而手握長青牧草種源的桃源環保科技公司,則成為各方勢力爭相追逐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