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了地球的引力,遊客們來到了距離地麵400公裡的太空,回望地球時比臉盆還小,一切都是那麼的新奇,每個生活細節都跟地麵大有不同,很多時候需要有特殊的輔助設施和技巧。
在這裡呆上幾天,身體甚至還會長高幾厘米,當然這是暫時的,回到地球上就會恢複原樣。
穀永鉉是一家電子、通訊、汽車零部件供應企業的老板,這幾年因為與四大集團緊密的合作關係,讓他的生意蒸蒸日上。
穀永鉉從小就對太空特彆感興趣,在得知“天宮”空間站推出太空遊項目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並順利通過了體驗,幸運地成為了第一批進入空間站的遊客。
在太空中,他們吃的飯是特製的航天食品,早期的航天食品多是糊狀,如蘋果醬、牛肉醬、菜泥和肉菜混合物之類。
現在有了很大的改進,花樣和品種多達上百種,但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處飄飛,影響宇航員或設備的正常工作,往往製成很小的方塊、長方塊或小球狀,以便一口吃下去。
如果要喝水、咖啡、飲料和果汁等,則從塑料袋或牙膏狀的軟鋁管裡,一點一點往嘴裡擠。
為了防止刷牙時水珠亂濺,宇航員會用一種特製的口香糖,通過充分咀嚼以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
睡覺時要用睡袋,姿勢顯得古怪無比,在固定好睡袋後,遊客們各顯神通,有橫著睡的、有站著睡的、也有倒著睡的,怎樣都行。
不過,穀永鉉一開始的時候根本睡不慣,因為失重,身體沒有了一種踏實感,他整晚睡眠極淺,經常會醒來,甚至做了噩夢,夢見自己掉下萬丈深淵。
宇航員洗頭則用一種不需要清水漂洗的洗發劑。
以前太空洗澡主要是“海綿浴”,隻需一塊乾布和兩塊海綿布,現在則有了專門的淋浴設備,舒服多了。
在太空失重環境裡,上廁所是個麻煩事,需要專門的太空馬桶,其造價比幾幢豪華彆墅加在一起還貴。
除了觀賞太空和地球景觀,體驗太空生活,參觀各個艙室之外,太空遊客們在這七天裡,還有其它的任務。
比如,協助空間站上的科學家,進行十多項在太空環境中的人體試驗,收集相關數據;要在種植艙參加勞動;進行身體鍛煉;與無線愛好者進行聯絡、對電視前的觀眾進行解說等等。
在第五天,太空遊客還會進行艙外的太空行走活動。
太空行走需要專門的艙外宇航服,具備獨立的生命保障係統和工作能力,包括人體平衡控製、氧氣供應和壓力控製、服內微環境的通風淨化、測控與通信係統、電源係統以及宇航員視覺防護與保障,能夠防護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危害。
結構上,艙外宇航服由微流量防護層、真空隔熱屏蔽層、氣密限製層、通風結構和液冷服等組成。
東方防護品公司在宇航服上做出了革命性的創新,新型“不死鳥”艙外宇航服,重量隻有區區52公斤,要比以前笨重臃腫的宇航服輕一半以上。
“不死鳥”艙外宇航服可以一個人在半個小時內穿戴好,而且穿起來貼身、舒適而輕便,因為具有超強彈性,宇航服是統一尺寸的。
聖誕節晚上,20名太空遊客和60名宇航員舉辦了一個小型晚會,聚在娛樂室裡一起慶賀,這些企業老總、科學家們放下了架子,有的唱歌,有的表演小品,有的表演雙簧,有的表演了樂器。
當晚,全球有超過5.5億人,通過電視和網絡直播觀看了他們的節目,差一點就趕上了春晚的收視率。
晚會結束後,穀永鉉與家人通了一陣子話,一時沒有睡意,便離開太空旅館,去其它太空艙看看。
在東方太空科技公司所屬的一個居住艙,穀永鉉看到了有老有少的一家六口人,出現在這裡。
他大感奇怪,今天沒聽說地麵有空天飛機升空對接,參觀整個空間站後,他不敢說全部的宇航員都認識,但至少有個大概印象。
這老的有四五十,小的才七八歲,肯定不是宇航員,但第一批遊客隻有20名,大家在一起訓練了一個多月,彼此很熟悉了。
這來曆不明的一家子,到底是如何出現在空間站上的?(……)
ps:ps:謝謝寂寞的風、七千星域、輕牛、一隻愛吃的豬、夢魘永恒15、春風玉露一相逄、冷凍的冰塊、我是原野等書友的打賞和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