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看不透曹操意味不明的眼神,卻不妨礙他被這位主公的威嚴所震懾,對曹操的敬畏之心與日俱增,也正是這樣的雄主,才會讓他覺得值得投靠。
荀彧的兄長荀諶確實是袁紹屬下謀士沒錯,曾經還以計謀幫助袁紹奪得冀州,如此大才,混到如今卻被一介口腹蜜劍的小人郭圖從謀主之位上拉扯了下來,誰還不知道那郭圖儘出餿主意,好幾次害袁紹在與公孫瓚的對戰中失利,若非郭圖在從中作梗,隻要袁紹采納荀諶的建議,公孫瓚哪裡會蹦躂到現在。
可憐荀諶因能力太強,勸諫逆耳,反而惹來了袁紹疏遠,不聽他話,還讓他做冷板凳,眾人見昔日謀主被拉下馬,其餘謀士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汝南勢力出身的謀士,冀州當地的謀士,潁川去投奔袁紹的謀士,在袁紹麾下拉幫結派,鬥成了一團。
郭嘉點評:袁紹好謀卻少決斷,難當大任。
年少時大學班中有重要決定,袁紹的作風是做那鷸蚌相爭得利的漁翁,撿現成的,讓憨小子曹操去做出頭鳥,比如頂撞段穎,比如指揮同班同學,少年時的小習慣,會成為根深蒂固的潛意識。他麾下謀士各個都能言善辯,要平衡其中勢力,還要安撫同樣大家族出身的子弟,隱患同樣不少,卻也因此而獲得了大量的助力,大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聚集在袁紹屬下,相比起來,投靠曹操的名門之後幾乎沒有,若非是有了漢帝劉協做招牌,宦官之後出身的曹操彆想招募到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世族把控知識,造成了曹操屬下高端人才過少,而衝著漢帝名目來的漢室忠臣們,隻有個彆幾個願意投靠他做事。
曹操對此心知肚明,其中最大的矛盾,還是與他頒布的政令有關,可他並不反悔,沒有那些人他照樣能成大事,擁有劉宏聚集起來的大批藏書,他有信心培養出足夠他使喚的實乾型人才。在他的治下,提拔寒門學子,任命非勳貴出身的子弟是常規操作。
既已做了權傾朝野的第一權臣,架子得端著,作為主公,他得立起來,像偉岸的大丈夫那樣,走在所有人的前麵,掌舵好這搜新建成的船,這也是大部分人都畏懼曹操的原因,誰家上朝端著架子還能內力外放啊?當朝彈劾呂布的官員,話說一半,殺氣騰騰的內力就衝這他過去了,那官員一下子噎住,抬頭一看曹操威嚴的視線,嚇得連話語都哆嗦了起來。
荀攸也是如此,每次麵對麵與曹操說話的時候,都有些發怵,他也想不明白,少年時那樣明媚陽光的曹瞞,長大成人以後竟有這樣的威儀,令人發自內心地敬畏。
曹操有了台階下,自然是應下了荀攸的話,淡淡地轉口道:“確實如此,懂得丈量的人還是太少了,各州郡小吏還不夠,仍然需要家中對這類小吏的培養。”
曹操肯定了荀攸的話,還以讚許的眼光看了他兩眼,卻沒想到剛被他定義為聰慧機靈的荀攸避開了他的目光,老老實實低垂下頭,聽候曹操下一步指令。
曹操有些失望,他覺得荀攸是在隱藏自己的才華,明明是聰明人,為什麼要走中庸之道呢?難道他表現得還不夠禮賢下士,還沒有令他們感到安心嗎?
既然已經提到了治下三州的小吏人數不夠,曹操又提到了興辦學堂:“找一些懂得丈量土地,或是算術水準高的賬房先生來教導。”
這些學堂裡,不教經義,隻挑選專人,來教導專業的事,目地是為了培養底層做事的小吏,那些工作高門子弟不屑於做,尋常儒生要出頭又需要靠舉孝廉,經營自己的名聲。曹操務實的作風,是直接從底層抓起,缺少管理戶籍的小吏,那就召集儒生培養戶籍相關的知識,缺少管理農耕的小吏,那就集中培養農耕方麵的知識,不需要學習經義,不需要學習做賦,如此教導之下,倒是能夠以速成班教導出一批底層做事的人,到時候再將那些人安排到他任命的官員屬下做事,或由各郡守、縣令指揮,倒是能令他的政令暢通無阻地實行下去。
該培養的進行了以後,考核也將提上了日程,學成以後之人不再需要經營自己的名聲,或找德高望重的人來舉薦,考核成績通過,就可得到出仕的機會,雖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官,亦在朝堂之上引起不滿的聲音。
荀攸已經勸過曹操一回,自不會再勸曹操第二回,他在心裡衡量得失,知這樣的政令不會影響曹操根基,反而會加重這位主公對各地的控製權,自然也就悄悄閉上了嘴巴。
能勸住曹操的謀士們都讚同,勸不住他的掾屬們有自知之明,能到司空府上做事,誰還不想通過曹操往上爬了?自然不會反對曹操的決定,至於朝堂之上反對的聲音,歸根結底還不是為了將自己的“鄉人”、“親戚”通過舉孝廉的形式安排到那些小官吏崗位上,曹操才不會給他們經營自己人脈的機會。
大軍在手,朝政說一不二,力排眾議之下,那些反對的聲音根本沒有掀起多大的波浪。
不滿之人尋找到董承,請求手握皇宮禁軍的董承出言阻止曹操,董承無能為力道:“陛下無人可用,朝中大臣多為司空任命,我一個剛當上國舅的武官自己還自身難保呢,恐怕不能在這樣的小事上去招惹司空不滿。”
是的,在董承看來底層小吏的選材培養考核根本就不算大事,出身高門的他自然看不上那些負責官吏小村莊農事、治安、人丁的小吏。在他看來,那是出身卑微的寒門,或是落魄人家的子弟才會去做的事,哪一個大家族出身的子弟舉孝廉不是直接有官職來做?最差也是個縣令府上的師爺,像那些管理幾畝田農桑,登記人口的雜物活,他們還不屑去做。
“若是曹司空有更大的心思,想要將高一些的官職都通過這樣的形勢來分給寒門呢?如此豈不是讓更多的官吏成了他曹操的爪牙,以後陛下身邊還能有為他分憂的漢臣嗎?”
得人這樣一說,董承猶豫了下,召集來了自己黨羽,示意他們舉薦一些人去試探曹操之心。
這些人用的還是老辦法“舉孝廉”,通過名聲、品德、關係,將屬於他們的人脈舉薦給曹操。董承有試探之意,曹操卻是照單全收。
笑話,白送的菜還不吃進嘴裡?他缺人已經缺到如饑似渴,看到一顆菜就像往自己菜園子裡塞的地步了,他們敢舉薦,他就敢用,有能力的就放到位置上用著,沒能力的名正言順擼下去讓他滾蛋,看他還要不要臉!
曹操放話道:“無論你們舉薦給我誰,我都樂意提拔,隻要那個人有真才實學,大家生活都艱難著,新朝才剛建立,誰若是沒能力還想來混個官職,借用職權來實行懶政、庸政、貪政,重現前朝那種德不配位的亂象,我第一個不饒!”
此言一出,滿朝叫好之聲,深受前朝苦痛的帝王劉協亦支持曹操這樣的做法,董承也道:“無才之人,采用錯政,不堪為官,可稱德不配位。”
如此,經過考核上位的小吏們受到司空府調用,擁有了廣大群眾基礎的曹操一旦推行某個政令,其下屬們就會以高效率的運轉方式,自上而下地將每一個政令推廣到各郡縣、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