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聽到許博文的答複以後,心裡麵稍微舒服了一點,尤其是他說的由張諾掏出來的新零件,給了李世民很多的信心。
其實張諾也是沒辦法,很多東西看起來不起眼,其實都是工業實力的體現,就一個最簡單的,裝燃料的罐子,要保證在加壓情況下不滲漏不說,還得扛摔,彆磕磕碰碰的就壞了。
最開始的時候,建設的第一架熱氣球,許博文等人用的是工匠們手工弄出來的陶罐,而且是從幾十個陶罐當中選用經過反複測試的一個滲漏情況最低的。
連燃料罐都這麼麻煩,那就更不用說噴嘴以及加壓裝置之類的東西了,這些都是工業發展的成果,其他方麵現在沒到程度,說生產不出來就絕對生產不出來,這不是嘴硬著說要大乾特乾就能弄出來的。
為了保障自己這些碩果僅存的優秀科研人員不會因為一些小問題中途夭折,同時也是讓他們以後能更加安全的研究天空以及飛行的奧秘,張諾花了大價錢給兌換出了一整套後世的熱氣球燃燒裝置。
有了這些東西在,那整個熱氣球的飛行安全程度起碼提升了十倍都不止。
也正是在那之後,整個飛天項目組的人基本上都上去飛過一兩次,要不是燃料補充非常麻煩,恐怕他們會天天會飛上去研究點什麼。
此時他們用的已經不是張諾給出的燃料了,而是通過對原油進行提純、蒸餾等工序提純出來的煤油來作為主要燃料。
這東西隻需要簡單的蒸餾就能生產出來,製備難度比較低,同時燃燒性比較好,更重要的是凝固點是零下四十度,算是目前來說最容易到手的燃料了。
汽油的話,那東西製備起來實在是太麻煩,沒有一定的工業水平就是開玩笑的存在。
不過這東西的原料比較麻煩,張諾都沒想到居然在平壤道境內有這種天然的地表就能開采的原油湖存在,還是地方官員看到這東西可以燃燒,但是燒起來非常麻煩在平壤城裡開會的時候當做趣聞無意之間說出來的。
張諾聽聞之後驚為天人,立馬派人過去進行最原始的開采,然後運到研究所這邊來。
雖然暫時張諾還沒有弄出內燃機的打算,但是拿來進行小規模的試驗還是可以的嘛,畢竟技術儲備永遠比現有技術要高出幾個級彆嘛。
話說回來,既然李世民兩口子都要往天上飛,那麼作為此地的項目主管,許博文自然也得陪著了。
同時還有個原因,那就是許博文這孫子利用職務之便成為了整個科研院裡最熟練的熱氣球駕駛員。
就因為他能控製誰上誰不上的原因,他還私底下接受了好多人送來的禮物呢,帶著好些個其他項目組的人上去一試飛天的樂趣。
所以,今天的熱氣球駕駛員非他莫屬了。
既然說定了,那麼許博文就安排人開始進行飛行的準備工作了。
彆看熱氣球這東西原理上非常簡單,看零件的話也就那麼大大小小幾個東西,可實際上,這東西準備起來還真挺麻煩的。
首先拿出來就不用說了,而且還不能隨便放,得把整個氣囊平鋪在地麵上,同時把吊籃什麼的都連接好,並且把繩索整理得利利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