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隴右的道路修建工程,作為以工代賑計劃的第一個工程,意義自然有點不同,這不僅僅是一次嘗試,同時也有打造樣板的意思。
這也是張諾慢慢提出來的概念,那就是不管什麼政策,都先找個地方試試,好用再推廣,也方便發現裡麵的問題,而不是想當然的覺著不錯就直接執行,轉過頭來卻發現錯漏百出,坑哭了一大批底層百姓和官員。
這可不是玩笑話,一個在表麵上看起來合適的政策,可實際執行的時候,真的會讓底層的官員和百姓都哭笑不得的。
官員是以為這是上峰的命令,哪怕不喜歡也得執行,而底層的百姓則是因為這是衙門裡要求的,哪怕不樂意也得跟著做,這就沒辦法了。
可實際上呢,等反饋到李世民那裡的時候,時間都不知道已經過去多久了。
而且說不好李世民這憨批還會因為好麵子而拒絕調整政策,死活就是要倔著往下執行。
可如今好了,有張諾在,張諾可不會在這種事情上給老李麵子,這尼瑪一不小心就會鬨出大事的好吧,怎麼可能讓老李由著性子來?
所以哪怕對於以工代賑政策張諾有信心到了極點,但還是按照規規矩矩的走流程,先在一個地方試行,然後再推廣到其他地方。
而隴右,就是張諾跟李世民一起選擇的第一個地方。
隻是,災情也不容許人們在這個時候膩膩歪歪了,因此張諾提出了個意見,那就是加派人手、加快審核,儘可能的去發現以工代賑項目當中的問題,然後大家討論出一個調整方案出來。
這樣一來的話,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同時不斷的去試驗新的方案,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能總結出相當多的經驗出來,這樣也為短時間內推廣以工代賑項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此時,李世民等在會議室裡,等待的就是以工代賑項目開始以後的第一份正式報告。
這份報告準確的說是一份彙總,一份對於已經開展了十天時間的以工代賑項目的總結。
雖然十天時間沒法把所有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但至少情況如何,災民情況如何,工程進展如何,糧食供應怎麼樣等等的問題都需要一個答案。
前後加派了三批官員下去,就是要這批官員真正的走到民間,走到民眾當中去調查最最真實的情況,而不是坐在衙門裡拍著大腿去想象項目的走向。
不得不說,有了張諾在孜孜不倦的教導和推動,此時整個大唐官場的風氣要比以前務實了許多,不再是以前那般想當然的侃侃而談就行了,有沒有經驗有沒有了解,都將是能否出來說話的底氣和依仗。
不多時,終於送到李世民手頭的這份抄錄的電報就完美的證明了這一點。
以前要是這種報告上來,可能十成裡麵至少五成以上是在拍皇帝的馬屁或者說些套話,甚至有的過分點的,這個比例還要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