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考完,秀才們夢遊般走出考場,考官們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鄉試三場,每場三日,當中休息一日後,再考下一場,從八月初九考到八月十六,最後一場考的是詔表誥和判詞,算是公文寫作,故而可提前到十五放牌出場,交卷早的可以回家團圓過個中秋節,最晚可以坐到十六清場交卷。
而所有的考官,則是從初六入考場,到九月初放榜之前,都不能出場。
近一個月的時間,方靖遠想想都發愁,覺得自己再這麼坐下去非得發黴長毛不可,倒不如想想辦法怎麼能提高一下自己的工作效率。
每場考試的卷子在收完之後,先要由彌封官將考卷紅線外填寫的姓名籍貫等考生信息用空白紙彌封後蓋印,然後交給謄錄手原樣照抄一遍。
在北宋之前,科舉考試還要看考生的書法,然而隨著考生的作弊手法精進,在糊名之後又以特殊字體、標注等記號來勾連考官,最後皇帝一怒,乾脆所有考卷由謄錄手“易書”,防止閱卷官借字跡辨認考生,最大限度地防止作弊行為。
取中之後複查原卷時,才會核對錯彆字和書法,若是筆跡混亂不清或有錯漏犯諱之處,一樣會被黜落下榜。
謄錄之後,再經對讀官校對無誤,方才送至十八房考官手中批閱,房考官取中的試卷,批紅後推薦給副主考,是為薦卷,副主考審閱後中意的,則批“取”字交給主考官,最後由主考定奪,批“中”上榜。
饒是如此,傳義、換卷、易號、試卷外流、謄錄失察仍是被並稱為科考五弊。
考官們得到這個位置,雖然辛苦,但也是拓展人脈和積攢功績的好機會,若非十足把握,誰也不想因為一點人情和“賄賂”丟了自己的飯碗甚至是項上人頭。
所謂百密一疏,王尚書一心想要做出成績來,此番科考糾察得格外嚴格,可沒想到才開考就爆出了泄題的大雷,誰也不敢保證在交卷、謄錄、判卷過程中絕無差錯,尤其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有個不知名的黑手正在外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出錯,愈發提心吊膽。
原本慣例中,不少考官都是讓
身邊的隨從幫忙先整理一遍試卷,清理掉那些弄臟了的,犯忌諱的,有錯彆字……這一輪篩檢下去,能讓考官省不少心,卻也容易造成試卷外流。
畢竟,考官被關在考房中不得外出,這些隨從卻是能在貢院中走動,亦可經由衙差和雜役從外間購買考官們要吃要用的東西,這人多眼雜,就難保不出意外。
如今主考官王大人已經心火上湧,頭風發作,彆說閱卷了,能撐住熬過這大半個月就不錯了。
方靖遠便向副主考張玉湖提議調整閱卷流程,實行流水化作業,至少能夠提高一倍以上的批卷效率。
張玉湖看他的眼神格外深沉起來,大多數考官這會兒都避之不及,生怕惹事上身的時候,他跳出來就顯得格外紮眼。
“何為流水化……作業?”
方靖遠噎了一下,意識到是自己想當然了,絞儘腦汁地想了想,方才說道:“流水化的意思,就如曲水流觴,接力而為。”
“如今十八房考官按考號編排分卷,每個考官都要閱儘所有試卷,本身工作量就不小。不如將試卷批閱按照流程分開,每個人負責一部分,這樣既可避免一人獨斷,亦可加快閱卷進度。”
“例如前期的查卷工作,就可以在至公堂正廳中統一進行,由主考和副主考大人監督,讓文書逐一篩選出符合要求的試卷,校對編號並簽字後,再按照分場編號傳送給各房考官。”
“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房考官各有擅長,不如按各自擅長項目來劃分批卷範圍,例如林大人擅長《春秋》,選擇《春秋》類的考卷就交由林大人,趙大人擅長律法,那第三場的詔、告、判文就麻煩他來批閱……”
“但凡有統一標準答案的試題,統一由兩人批閱並簽名。”
張玉湖點點頭,“不錯,如此熟能生巧,自然會節省不少時間。”
方靖遠繼續說道:“各房考官一審過後,經義策論再交換批閱,每輪批閱皆需批紅簽章,最後再提交兩位大人過目取中。如果順利的話,當能提前五日時間。”
“應該不止。”張玉湖這幾日一直冷冽深沉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線笑意,“本官這就去稟告王大人,儘快安排下去,按照你這流觴
……流水化作業,重新分配閱卷人手。”
“等此場事畢,本官和王大人定會向官家稟明,為方大人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