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班納特先生順著廣告部人員的視線,整理了一下子自己的馬甲。
“看來那件事是真的。約翰,去叫新聞部的人來,這裡有個大新聞。”廣告部那人一改開始接待時的懶散態度,開始喊自己的同事,班納特先生馬上意識到莉迪亞那天早上求助的事情,一定被圍觀者傳出來了。
新聞部的記者拿著紙筆來了,說是要采訪班納特先生和他的女兒。“我的女兒還沒出閣,還發生了那樣的事情,為了她的名聲,我這個身為父親的替她拒絕采訪,不過,關於這件事,我可以代她接受采訪。”
班納特先生謹慎的接受了采訪,采訪的結果記者很滿意,在最後記者問“在新聞中怎麼稱呼閣下的小姐呢?”
“用她名字的首字母L就可以。”
“好吧。”
於是班納特先生去了報社一趟,不止投了一周的廣告,還接受了采訪,接受采訪沒給錢,廣告費倒是照舊。
《泰晤士報》的記者效率很快,第二天的報紙上就刊登了那篇采訪和感謝信,感謝信是連著采訪稿的顯得更加的真誠。
而這是人們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私人感謝信這樣的存在,感謝的對象還是一個擁有特殊政治地位的人,這在倫敦引起極大的討論,有人讚美路易十八的見義勇為;有人說L小姐的故事是假的,是那些法國人自導自演;有人說即使L小姐向彆的路過的英國人求助也會有這樣的效果,是小題大做;有的人很關心那個品德低劣的軍官最後的下場……
而現在還沒有分析輿論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也沒有多少研究輿論對司法影響的法學家。是以,這篇新聞和這封感謝信廣告,真的影響了這個案子的判決,特彆是莉迪亞將報紙通過楊吉太太的律師給被□□的楊吉太太後,勸說她“不要替威克漢姆隱瞞,說出真相才能讓自己從監獄出去。”
這話的提醒,讓楊吉太太完全是按照新聞裡的來說,講罪責完全推到威克漢姆身上,說自己是因為威克漢姆欠她的債才做的那些事情,是她不懂法律才跟著威克漢姆走上糊塗路。
威克漢姆最終因為“偷竊、做逃兵、欠債、綁架”多重罪狀且無錢支付欠款和罰金,被流放到澳大利亞。
哦,現在美國十三州獨立了,不再是日不落帝國的流放地,但日不落依舊有流放地——澳大利亞。
莉迪亞在法庭上聽到威克漢姆的罪狀宣布的時候,有些得逞,但也有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這些罪狀中居然沒有“拐賣人口”這一條。
是呀,這是一個偷塊麵包坐牢19年,販賣黑人卻合法的荒謬法律時代。
而那篇新聞輿論鬨大之後,攝政的威爾士親王頒布一條行政令——“不得強迫、強製女性從事姬女工作。”,也就是說,隻能有自願的姬女,不能有被強迫的姬女。
“這怎麼能保證是不是不自願的?哈,真搞笑?要不是被逼迫到隻能當姬女了,有幾個放著普通人生活不要,去做姬女的?”莉迪亞在心裡吐槽著,她心裡有一股淡淡的悲傷,在這個已經有蒸汽機器,倫敦的郊外林立起工業化的大煙筒,織布工廠唧唧作響的工業革命時代……
一切向著現代文明前進的國家,骨子裡,還是封.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