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說完,便拿著裝有芝麻醬和花生醬的罐子,站在工作台前,開始教徐拙調配芝麻醬。
其實不管吃熱乾麵,還是京城的涮羊肉和爆肚,亦或者是洛陽涮牛肚,調配芝麻醬的手法都大同小異。
都是先把芝麻醬澥開,再加入花生醬,然後再放入生抽、食鹽、白糖、蠔油或者其他調味品。
但是食材的不同,調配芝麻醬的比例也不一樣。
比如吃涮羊肉,最地道的蘸料就是二八醬配上豆腐乳韭菜花醬和蝦油。
但是這種配方做熱乾麵就不行了。
做熱乾麵用的醬料,跟蘸料有很大區彆。
首先是花生醬的用量。
涮羊肉中的二八醬,花生醬的占比很高。
而熱乾麵的醬料中,花生醬的占比一般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十。
因為做熱乾麵的時候,花生醬隻要把芝麻醬的那股子苦味消除掉就行,百分之二十的量絕對足夠。
花生醬太細膩,而且有股說不出的甜味兒。
做蘸料吃還沒什麼。
但是跟麵條拌在一起,就會顯得過於甜膩,讓麵條失去爽口的特性。
老爺子先在碗裡舀了五勺芝麻醬,又舀了一勺花生醬,稍微攪拌一下之後,倒入五勺小磨香油。
然後他拿著筷子,慢慢的攪動起來。
芝麻醬不僅有吸水性,也有吸油性。
徐拙看得明白,香油和芝麻醬的比例差不多達到了一比一,怪不得那些飯店把油澥法淘汰掉呢,這玩意兒確實成本太高。
碗裡上半截是香油,下半截是芝麻醬,剛開始攪動的時候有點困難。
但是隨著攪動的時間增加,香油用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
而芝麻醬卻越來越多。
剛開始攪動的時候,芝麻醬還有些粘稠,跟花生醬融不到一起。
現在有了香油的作用,這兩種醬不僅融合在了起來,而且香味兒也散發了出來。
“我這主要是偷了懶,其實想要做好醬,跟水澥法一樣,得分少量多次的添加香油,這樣調出來的醬料才均勻。”
不過今天的量比較少,沒必要那麼嚴格。
而且今天主要是給徐拙上課,讓他認識到做芝麻醬的不同之處。
等碗裡的香油徹底融入到醬料中之後,攪拌才告一段落。
這會兒碗裡的芝麻醬比剛才稀了好多,香味兒濃鬱,用筷子一挑,頓時一條芝麻醬的絲線順著筷子滴落下來。
跟水澥的芝麻醬相比,這種芝麻醬不論粘稠度還是細膩程度,都高出好幾個檔次。
而且因為加了不少香油,所以這醬料的味道非常香。
接下來,老爺子開始往醬料中放置調味品。
一勺綿白糖、一勺食鹽,兩勺生抽,一勺蠔油。
攪拌均勻後,一碗做熱乾麵的料汁就調配完成。
“爺爺,為什麼要加綿白糖啊?白砂糖不行嗎?”
綿白糖和白砂糖非常相似,都屬於白糖。
但是兩者也有一定的區彆。
白砂糖的顆粒比較大,粒粒分明,倒出來的時候會發出沙沙聲。
而綿白糖全是細碎的粉末,看上去軟綿綿的,像是積雪一樣,極易受潮,用的時候沒法往外倒,隻能用勺子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