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肘子屬於家常美食,不管哪裡,做法都相差不大。
基本上都是把肘子去骨後燉熟,或者燉熟後去骨,然後肉皮朝外卷起來,等冷卻定型後即可食用。
吃的時候,一般會把水晶肘子切片擺盤,蘸著蒜泥料汁吃。
“聽你們這麼一說,這水晶肘子跟水晶肘花很像啊,徐拙哥,水晶肘子和水晶肘花有區彆嗎?”
兩人討論的時候,在旁邊揉燴麵片的石磊好奇的問了一句。
他以前當學徒的飯店有水晶肘花這道菜,雖然沒有做過,但是石磊卻切過好多次肘花。
所以聽了徐拙說的做法,覺得跟水晶肘花沒什麼區彆。
他這麼一說,徐拙也覺得水晶肘子和水晶肘花挺相似的。
都是豬皮半透明的豬皮裹著豬肉,都是先鹵製再定型,就連吃法也都是蘸著蒜泥料汁吃。
難道這是同一種美食的兩種叫法?
“不,水晶肘子和水晶肘花是兩種美食,不管做法還是所用的食材,都不一樣。”
馮衛國見徐拙和曹坤都陷入了沉思中,便不慌不忙的走過來,開始給幾人科普水晶肘子和水晶肘花的區彆。
水晶肘子,顧名思義,是以肘子為原材料做成的一道菜。
而肘花,更像是水晶肘子的升級版。
肘花正宗的做法是用把豬皮清洗乾淨後,包裹著豬小腱子肉,用繩子捆紮結實後放在鍋裡進行鹵製,等冷成型後切片食用。
一頭豬身上隻有兩塊豬小腱子肉,分量還很少。而做一根正常大小的肘花,至少需要用七八塊豬小腱子肉。
豬小腱子肉在廣東被稱為豬小展,是豬小腿上的肌肉。
這塊肉有肉膜包裹,內藏筋,硬度適中,紋路很有規則,非常適合燉煮或者製作鹵味。
可以說,肘花就是用肘子最精華的部分做的,而且相對於油膩的肘子,肘花不管在味道上還是在口感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怪不得一些飯店裡,肘花比肘子賣的貴呢。
用的食材不一樣,確實得貴一些才行。
另外,水晶肘花在鹵製的時候,需要用到捆的步驟,這也是很多地方把肘花稱為捆肘卷的原因。
而水晶肘子就沒有這一步了。煮好之後直接卷起來就行了。
經過馮衛國的解釋,幾人這才明白過來,肘子和肘花的區彆原來還不小。
徐拙打定主意,回頭一定要把肘花做出來!
不過現在沒有技能,還是先做水晶肘子才是正理。
他和曹坤把整個做水晶肘子的步驟“推演”完畢後,就開車去市場上買了幾個肘子過來,打算動手製作。
肘子想要做成外皮晶瑩剔透的模樣,就得把豬皮徹底清洗乾淨。
這一步是做水晶肘子最重要的一步,甚至比鹵製肘子還重要。
因為水晶肘子屬於二次調味的食物,哪怕鹵製的時候味道不足也沒什麼。
隻要最後把料汁的味道把控好就行。
而肉皮清洗不乾淨,做出來的肘子就會變得渾濁不堪,完全沒有那種晶瑩剔透的視覺效果。
店裡幾乎天天做水晶皮凍,所以對豬皮的處理倒是很有一套。
先用清水進行浸泡,把肘子的肉皮泡得稍微軟一些,然後用刀刮去肉皮上的殘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