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狂士楚歌(1 / 2)

覃綽被抓到的時候,還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錯。

幾日前,城內四處張貼了同一份布告,大意是:接到報案,城中出現多起行竊事件。行竊者手段高超,多是入宅偷盜,偷取貴重寶物後,還會在主人家留下一片青杏葉。呼籲城中居民加強警惕,嚴守門戶,堤防宵小分子。如發現可疑人士,歡迎向縣衙提供線索。同時城中衛隊亦會加強巡邏,儘量保證大家的人生財產安全。

這張布告經過口耳相傳,已傳得人儘皆知。

不管是世家富戶還是尋常百姓,都在第一時間清點審查財物,藏在自認為最安全的地方。擁有部曲的豪族發動私衛,定期戒備,嚴加防守。

漢人尚武,遊俠者眾。一些武藝高強的遊俠頗有武俠的俠士風,快意恩仇。他們往往脾氣古怪,卻也不乏正直之士,視朝廷法紀為無物。

漢武帝時期的郭解便是最有名的遊俠之一,連曹操年輕時候也當過遊俠。

而遊俠一旦失了俠氣,恃著武力作案,就成了盜賊。

正如荀彧的堂兄荀悅所言:“(遊俠的正直)其失之甚者,至於為盜賊也[1]。”

所以在得知這個新冒出的盜賊竟有“偷完留下青杏葉子”的奇葩癖好後,沒人覺得奇怪,隻以為是哪個脾氣古怪的遊俠仗著武藝高強,不但入室盜竊,還扔個滿城都是的破葉子挑釁官方。

覃綽自然不是那位青杏盜賊,也沒有特彆高強的武藝。然而漢人尚武,就算覃綽本人輕武崇文,也不得不遵守當下的民風,時常進行體質鍛煉,因此身手還算不錯。

前段時間他得知“禰衡”去縣衙報案,還提起被盜一事,心中不由生出少許惶恐與心虛。

兩件事都與他脫不開乾係,若“禰衡”察覺異常,或者衙門察覺到線索……

覃綽不敢想象後果。

打人與盜竊罪不至死,卻會斷送他未來的仕途。

他家境貧寒,本就落人一乘,很難找到好的出路,怎麼能再蒙上這樣的罪名?

覃綽立即聯係與他一起對付“禰衡”,半路劫道套“禰衡”麻袋的其他人,對好口供,提醒幾人緊閉口風。

他做好了被官兵詢問的準備,在腦中陳列了所有可能,卻沒想到……根本沒人來找他。

十天過去了,府衙沒有任何風聲,“禰衡”對他的態度依舊冷淡,卻沒有仇視與懷疑。

這讓覃綽多少放下了一些戒心。

如今又聽到“青杏盜賊”的事,覃綽不由心中一動。

聽說那盜賊來無影去無蹤,武藝高強,若能將偷竊玉杯之事推到盜賊身上……

想到這,覃綽在學舍進學的時候,趁著午休時分,假借遊園的名義摘了幾片青杏葉。

他一直關注“禰衡”的動向,終於給他找到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就在昨日,他貼著牆院,聽到“禰衡”吩咐侍從準備換洗衣服,說要去孔融府上住上一晚,秉燭夜談。

覃綽立即進屋,在青杏葉上留下“這一隻我也拿走了”的字跡。為了不被認出,他特地用左手寫,抹去筆鋒,寫得歪歪扭扭。

他在牆邊竊聽許久,聽到“禰衡”等人出門的聲音。但他遲遲未動,一方麵擔心“禰衡”去而複返,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事到臨頭,他反而生出了更多的膽怯。

若是這次有什麼意外……

不知道是不是太過緊張的原因,他的右眼皮一直瘋狂跳動。他隱約察覺到些許不安,但最終,對寶物的貪念占了上風,他還是決定冒一次險。

是的,他決定趁機盜取“禰衡”家的另一隻玉杯,真正的理由不不是轉嫁罪名,而是對剩下那隻玉杯的垂涎。

之前的那隻玉杯被他偷偷賣了個高價錢,足夠他好幾年吃喝不愁了。已經吃過一回甜頭,怎麼可能放過這次難得的機會。

何況還能把偷玉杯的罪名推到“青杏盜賊”頭上,一箭雙雕的好事,為什麼不做?

覃綽再三確定隔壁院的人已經離開,一時半會兒不會回來。他看了眼天色,費了點功夫翻躍土牆,卻在翻箱倒櫃的中途被一根奇怪的繩子勾住,整個人視野旋轉,被一股巨力吊上屋梁。

他勉強忍住大叫的衝動,等到異動停止,他倒掛著發現自己的處境,恨不得破口大罵——

“禰衡”這廝的房間裡怎麼會有繩索布置的機括陷阱,沒聽說他會這個啊!

更讓他不敢置信的是,在他被吊牢後,房門被人推開,“禰衡”麵色如常地進門,身後跟著縣衙的公差。

……

覃綽被抓去縣衙,扔在禰衡臥房現場的青杏葉也一同被帶走,當作證物。

要是這時候覃綽還不能明白過來他這是被鄭平坑了,他就白活了這麼多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