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鐵衣遠戍辛勤久(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5798 字 10個月前

“之前的燧長姓劉,是個好人,治燧三年,不論是候望烽火,還是日跡天田,皆無有失,對燧卒也不錯,他擅長騎射,時常會到籍端水兩岸射獵黃羊,為燧裡添補肉食,卻不曾想,竟為賊人所害。”

宋萬絮絮叨叨,講起了那位劉燧長的事來,唉聲歎氣:“劉燧長與我同鄉,裡閭也相鄰,他不在後,我去其家中看過,二子尚未成人,好在候官定了劉燧長為胡人所殺,算戰死,郡中會給撫恤,三萬賜葬錢至少能剩下些,讓他家撐到長子成年。”

任弘頷首,漢朝對戰死吏卒的待遇是較高的,早在漢高祖時,就在律令裡規定:“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衾棺斂,轉送其家,祠以少牢,長吏視葬。”

到了漢武時代,隨著邊界擴張,為了鼓勵吏士安心戍邊,更是拔高了戰死者的撫恤:一般的士卒戰死,賜葬錢一萬,鬥食吏戰死,錢兩萬。劉燧長這種比百石吏戰死,賜葬錢三萬,錄用後嗣一人為吏,妥妥的烈士家屬了。

朝廷厚待撫恤,這也是戍邊雖苦,死傷比例也高,但漢朝舉國上下從軍受募積極性尚在的原因之一。

任弘思索後又道:“敢問宋兄,劉燧長被害當日,燧中眾人可有目擊到凶手?”

宋萬不以為然地說道:“眾人皆有職責,我那天與養狗的張千人去了步廣候官,伍佰韓敢當和尹遊卿在外伐茭草,錢橐駝、呂廣粟守在燧裡造飯,趙胡兒去了東邊巡視天田,與旁邊廣漢燧的燧卒有碰頭交接,另兩人當日奉燧長之命,在黑海子捕魚。”

這就意味著,所有人都有不在場證據。

說到這,宋萬好似知道任弘問這些的原因,攤手道:“任燧長,郡裡來的令史已定了案,劉燧長確實是為賊人或胡虜所殺,其家人也未曾深究。“

“任燧長若是要追查到底,縱然翻了案又能如何?就會讓劉燧長家平白失了許多撫恤,反倒遭其所恨,若是懷疑燧中眾人,也會讓破虜燧上下離心,費力不討好啊,要我說,這事,便讓它過去罷……”

任弘笑道:“畢竟是燧裡發生的事,總得問問才行,如今知曉原委,我不會再過問。”

宋萬說得確實有理,看來就算對此事尚有疑慮,也不能明著來,隻能暗中調查了。

任弘摸了摸脖子,此事疑點很多,若不搞清楚,總覺得脖子發涼,指不定哪天就步了劉燧長後塵。

兵器冊簿交接了,該問的都問了,二人一時無話,氣氛有些尷尬,好在這時候,外麵傳來了陣陣歡快的狗吠聲。

宋萬站起身來:“是巡視天田的韓敢當和張千人回來了。”

……

“你這狗子,彆叫了,這是新來的任燧長。”

張千人是個年輕後生,比任弘大不了多少,此刻正拉著手裡的黑色土狗,麵露尷尬。

和守烽燧用的“連梃”一樣,這狗是寫在守禦器簿裡的,雖然烽燧上一天十六時稱都要安排人看著,但人總有打瞌睡的時候,但狗不一樣,哪怕關在狗籠裡,一旦有人摸黑靠近,它的犬吠便能響徹整個烽燧!

一般來說,每個烽燧要養兩條狗,候長每個月初會巡視各烽燧一次,狗足不足數,在不在籠中,都是要重點盤查的。

但破虜燧目前隻有一條黑犬,任弘明天就得請陳彭祖向步廣候官申請再要一條。

至於另一人,職務為“伍佰”,也就是伍長的韓敢當,則是個年過四旬的漢子,身披甲,頭蒙幘,腰間一柄環首刀從不離身,是破虜燧的主要武力擔當,此刻將巡視天田取回來的信物“日跡檮(chóu)”交給任弘,向他稟報道:

“敢告於任燧長,今日正午有風沙,故伍佰韓敢當與燧卒張千人,夕食後方才巡視破虜燧東五裡,取日跡檮而歸,無人馬越塞天田出入跡。”

雖然烽燧中間有長城相連,但這些長城的高度遠不能與後世明長城相比,高的才兩丈,矮的不過丈餘,數十年來風吹日曬,甚至還有削減坍塌。

敦煌長城是漢武帝時,發動內郡十八萬人修築的,如今他們大多數已經離開,敦煌全郡人口不過三萬,很難隨時修補,更不可能百步一人天天看著,所以逃亡者和塞外胡人若想越塞,硬爬也能翻過去。

所以各燧需要在自己負責的長城邊界外,那些防禦較弱的地方,用耙子鋪一層細沙,稱之為天田,每天巡視這些沙地,看有沒有腳步,便知道是否有人偷越,且人馬多寡一清二楚。

為了防止巡視的燧卒偷懶,還要在轄區的邊界插一根木頭名為“日跡檮”,今日去的人,務必將昨日的取回,如此循環往複,確保天田不失……

枯燥乏味而艱辛,但這就是邊防戰士的生活啊。

任弘像模像樣地接過“日跡檮”收好後,笑著對眾人道:

“既然人都齊了,便吃夜食罷。自劉燧長逝世後,二三子堅守烽燧不失,實在辛苦,任弘初來乍到,沒什麼可犒勞諸君的,唯有一些吃食酒水,今夜便把酒言歡!”

……

雖然這年頭普通人一日兩餐而已,但也有例外,值夜戍衛的邊防將士,連夜趕路的驛夫走卒,有加餐一頓的權力,遂成定製。

夜食時分,天已黑透,陳彭祖說是累,早早睡了,破虜燧眾人則圍坐在院子裡,點了堆火,分食任弘帶來的食物。

雖然已是隔了好幾夜的饢,但隻要在灶台熱一熱,便再度柔軟下去,雖然沒剛出爐時那般香脆,但也比戍卒們天天吃的沙礫飯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